今天为《翠湖》刷个屏(一)

香港电影节的颁奖词也许最能说明《翠湖》的价值,在一个亚洲和华语电影的语境下来看这个片子:这部电影完整的叙事和温柔的笔触将一个传统东方家庭和每一个可爱又戏剧的人物不疾不徐得编制,最终变换成了恒久的生命之光,令观者久久难忘。导演结合旧传统和新视角去讲述一段家庭历史,拥抱不同世代,真实反映中国现代家庭关系,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虽然在上影节已经和导演相遇微时,一路做了各种活动看到《翠湖》各种拿奖到手软,但金鸡还是第一次看完全片,看完第一反应是昆明版的《饮食男女》,可能不仅仅是昆明,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2/3线城市普通家庭都会经历的矛盾。复杂又缠绕的每一条情感线都是这个时代给家庭细胞造成的震荡的缩影,同样的东方家庭矛盾不善沟通和表达情感带来的伤感与刺痛,不同的成因和时代变迁,但好在导演都用轻松诙谐的气氛化解了。

《翠湖》是家庭细胞缩影,也是社会问题群像,又蕴含着对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所有在家庭生活中存在沟通问题的人的普遍关怀。

老年人的银发问题,每个城市都有,李老师演得好,因为他带入了自己的处境,就想别人听他说说话,老伴去世了,他真的想再找一个嘛?也并非如此,只是不这样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生活没有更多给他提供快乐和继续活下去对抗孤单的方式;

他想为家里做一些事情,但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想要去搀扶喝酒后的孙子却自己跌倒了,力不从心。他渴望被在乎和关心,编出一个打牌被欺负的故事让女儿不停得电话责骂他的友人们,这都是很小孩儿但内心渴望爱的做法。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我们的传统观念,有时候并不是老人家要多么付出和伟大,他们只要活着还在那儿,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就多了一次相聚的理由。相聚就是最简单的团结仪式,无须多言,逢年过节坐在那里便是一切。

但即便如此,这是导演献给自己外公的一部作品,他还是融进了个人对长辈浓稠的爱,对于导演来说,也许外公的存在是从小他们隔代沟通的温暖桥梁,外公对外孙女、对几个外孙的抚慰,是带着照顾女儿的心情照顾第三代,但同时去成为了朋友和“温暖自由的天空”,成为了小孩们可以放松嘻嘻做自己的时候,成为了兄弟姐妹们可以放肆友爱摒弃上一代是非恩怨的时候,外公的臂弯是温暖的写照,也是这个变迁动荡中的家庭爱的写照。

为《翠湖》刷屏(二)
第三代人的视角,宇硕的经历和视角,很多青年导演看得懂,中年和老年人可能无法体会,这就是时代的滥觞带给每一个不同个体的体验,他们残留在生命记忆里,如果被唤醒和激发出来,就能获得大量同温层的理解与感知。

那天前一晚我正好在跟一个RED的姐妹(其实笑我非常多)工作recap餐,畅聊他们这一代是怕和爱。作为同样家庭离异又家底殷实的城市小孩都会有的共同经历,我也很理解,因为HiShorts!的出国导演们太多了,这一代的怕和爱和刘小枫《拯救与逍遥》里描述的截然不同,可惜看刘小枫长大的上一代知识精英已经无力也无暇去体会下一代的伤痛。“你们赚那么多钱干嘛?我不想出国,我活成了你们的装饰品。我为什么不能考一个随随便便的学校?”

RED的美女跟我说,她们太知道如何做父母的“奢侈品”了,尤其还是单亲,95后我接触过的最正常的小孩,包括HiShorts!这几年雇佣的,最最正常的版本都是父母的婚后生了她在一个完整的三口之家,大部分都有这样那样的家庭细胞分裂,而家人觉得对你好的方式就是赚足够多的钱把你送出国。这个事情我一直觉得很吊诡,其实那一代70后也没多了解美国,很多英文都不会,既不了解美国社会也不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去做降落伞baby在我个人看来是既无知又逃避责任的做法。但这就是这一代家庭殷实所谓“人上人”孩子的普遍命运。他们孤独和被霸凌甚至遭受西方人歧视这种经历根本无法言说,而父母因为还在事业奋斗期只想要一个光鲜体面,没有时间也无法分身去体会孩子们的感受,这就造成了为什么HiShorts!那么多年来的收片都是家庭、儿童、文化间隔等问题,他们也很想找寻通道,跟人诉说,但从小到大没人想听。

我是80后,身边这些人上人的60/70后比较多,因为工作有接触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夹在中间有时候真的觉得在两个平行时空对话。也许这代成功的70后还没学会处理爱和责任就已经被时代推上了一个不停要证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要向世界所有人证明自己。而90/00后大部分的缺失都在他们有很多人生疑惑的时候没有人跟他们说、听他们说,这个困境和外公还有大部分老人不是一样吗?其实没啥区别。只不过老人的生命行将就木,而年轻人的生命才刚刚开始,等待上路的途中全是一片迷茫和不知哪里来的抱负和枷锁。

但《翠湖》的处理依然是温暖的,有外公,有兄弟姐妹,有妹妹的婚礼、有胖弟弟的打斗、有外公的洗脚盆,人生再大的困难都有家人兜底,虽然这是一家人在历史大潮生存巨浪涌进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只要人多聚在一起,就能克服风浪、抚平伤口。妹妹结婚也是一样,叛逆归叛逆,终究还是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嫁你想嫁的人。虽然家庭细胞们各自裂变,但家庭的整体是稳定而坚韧。这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自己最终的信仰,中国人的问题还是这样去解决,这点上和《饮食男女》又异曲同工。

为翠湖刷屏(三)再不写完估计晚上要拿奖了,也算是我们从今年6月造梦第二场活动开始和导演结缘的整体诉说。导演没身份没背景就是纯素人,从上影节亚新奖一路至此,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单纯的喜爱,之前没参加过国内的任何电影节和奖项,只是要把第一部片故事讲完整,先先给家庭一份礼物。也许电影最后一幕的其乐融融正式导演此时此刻用电影交出了满意答卷的心情。导演风趣幽默,热烈可爱,和他在一起工作交流十分开心,轻松没架子,活人感十足,这也许是这个片子可以成功的最本质核心的因素,就是导演对真实生活的开放、坦诚、友善和敏锐,内容就是内容本身,无需更多雕饰和词藻,导演的性格也是如此,快乐小狗一枚,你会从他的判断力和正反馈中获取真实被激励的能量。

片中还有第二代的矛盾,大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60/70后普遍存在的阶级差距,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个机缘某一家人一找得到鸡犬升天,某一家人仍然一贫如洗天天为了鸡毛蒜皮吵翻天,然后孩子们因为看到了对比会产生疑惑,我过的不好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我投胎不好无法改变命运,而看似好的家里也许孩子已经不跟父母说话家庭关系杯盘狼藉,但兄弟姐妹们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还是在比较,这是永不停歇的家庭关系。

还是回到那个点上,即便是这样普遍的矛盾导演处理得都是很温柔的,最后还是用三姐妹共同回忆小时候如何互相帮助,用他们回到外公的饭桌上一言不发来展现生活的磨砺和在外面混好混坏都无法打散的默契,这让我又想起了另一部将家庭和时代变迁的厉害的新导演片《春江水暖》,人是一条河流,家是大江大海,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一切好像都是“翠湖”。

导演最后将自己的心声通过外公的老战友的孙女表达了,孙女一直在拍老战友,因为她知道他马上就要离开了,时日无多,也许对家庭和时间的纪录是唯一能表达不甚了解上一代的下一代的最简单又深沉的方式,也许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想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