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VITA最喜欢的一部,还有一小小部分是对吴导的滤镜加持(后来查吴导b站的账号的时候才发现,我早在两年前就给《虹色检测》三连了,还挺有缘分的哈哈)。映后吴导开着车重新回到了晋州的那条漂亮的杨树道路上,穿着中传的校服,开着车灯和观众交流。腾讯会议里吴导给我们看了北方冬天的晋州,杨树和田野,大片的枯黄色,萧瑟、平静、真实,世界上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小路。而影片呈现的大片大片的绿色田野,路边生气的,能闻到夏天气息的,郁郁葱葱的杨树,与冬天的晋州形成强烈对比。昆明很少见杨树,四季不很分明,常见的是被妖风刮得娑娑作响的常绿树。抽象点来说,昆明现在是山茶花的季节,而不是冬天的季节。

...
可爱的吴导????????

说偏了,我们重新回来,和吴导交流,看着车窗外的天空从傍晚的微暗到全黑,很有意思的映后,重新复盘和探索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记录了一些观众和吴导的交流,以下。

吴导的简单介绍:我的妈妈爱国画,为了供我上大学一直做着缝被子的工作,我觉得被子似乎有一种女性的宿命感,给我妈送被子的是一个小女孩,她每次扛两沓被子,被子的高度和身高一样高,我觉得很感慨,一定要把这个形象放到电影里边,和我妈妈一起缝被子的是我奶奶,84岁了,全村的妇女都在围绕被子这一个事工作,当我看到幼年,中年,老年这三辈妇女都在做这一个事儿的时候,我就感觉想说点什么话。我看了很多女性的电影,我总感觉女孩的视角似乎是能抵达真正的,没有男女之别的女性主义理想的状态中,最后小男孩说“我来帮你吧”,其实并不是出于怜悯,小孩子儿就是今天打了一架明天就和好了,没有很多男女之别思维上的隔离,反而孩子视角更能抵达理想状态,在这样已经封闭的社会空间中,只有少年,像子弹一样,能把箅子掀翻,这也是为什么我用这个视角的原因。

q1:为什么片名是猎旗少年而不是猎旗少女。

a:当初查资料到底是用少年还是少女发现,少年在刻板印象里仿佛都指的是男性,但实际上,少年在任何文化里都不是单纯男性,我选择少年,它本身也是一种表达,告诉大家少年不仅只指男性,是男女公用的。

q2:扛被子和绑被子的动作都很熟练,我想请问您的女主角是怎么找的。

a:我的爸爸是小学老师,我在我爸小学三年级学生中找。我的要求有这么几条:一,必须会说晋州话。二,眼神动作里必须要有野性。三,必须能听懂导演指挥,就是能根据我的动词做出动作,修改和调整。陆陆续续面试了一百个小女孩,小女主是第一组来我爸办公室面试的,当初我给她了几个提示词,她都符合这几条,后来在播音主持培训班也找了好多小孩,最后还是选择这个纯素人的小女孩。我们学习了很多导演怎么培训小孩,比如关键的细节动作,扛被子,把被子固定在三轮车上,排练了几百遍,小孩也很有耐心,不停训练,拍摄就很熟练了,依赖于这种反复排练的肌肉记忆。

q3:您在音乐上的选用很突出,古典乐的竖琴和长笛营造的神秘感,画面又是鲜艳的调色,虽然是现实残酷的题材,但在色彩上又是超现实,想请问您你在音乐选取上的心得。

a:谢谢老师,我觉得您提问的问题很准(吴老师真的很谦虚哈哈,叫观众都称呼为老师),我当时和美术和摄影一块聊天的时候,就提到这一定是超现实的质感,但故事是现实的。我在写剧本就想好音乐了,这是拉威尔的音乐,我在想如何营造小孩的神秘感,想麦田的戏的视觉依据是什么,后来就想到小时候的秘密基地,这块麦田就是我的秘密基地,小时候下午阳光特别好的时候,没什么事儿就拿一本诗集来看,每个小孩都有秘密基地,前几天看是枝裕和《怪物》,那两个小孩儿也有秘密基地,我感觉秘密基地是表达少年题材一个很重要的空间视觉依据,所以只要一出现麦田,就会伴随布谷鸟的声音,布谷布谷~第一次出现音乐,就是布谷鸟声音出现之后,伴随着神秘感,仿佛是小女孩和自然之间的某种神秘互动,增加了她的神秘感;第二次出现音乐是小女孩偷完旗子之后,再次来到麦田,似乎是真正获得旗子了,所以她隐隐约约看到妈妈,再次出现布谷鸟的声音,好像什么东西都要抛弃我了,只有布谷鸟这样自然的东西与我产生关联,音乐重新响起;最后一次音乐出现是小女孩抢完盖头之后,再次回到秘密基地,音乐带着欢欣雀跃,最后又带着某种迷茫,这个音乐正好很巧的选到,冥冥之中的注定。(主持人:一个不听古典乐的导演不是一个好剪辑。吴宝:(笑))

q4:我想请问小女孩抢旗子的动机,在婚礼上抢旗子的环节有没有习俗背景知识补充?

a:我在创作最开始的时候,寻找视觉依据,抢旗子是我小时候的经历,我们这的习俗,在结婚的时候,不管是娉闺女还是抢媳妇,都是要抢旗子,小孩抢旗子,一群小孩一块抢一堆旗子,谁抢到谁就可以在婚礼的队伍前面摇旗子,很风光,小孩都想抢,这是在童年记忆里很有趣的事情,我就觉得他可以作为人物的动机的视觉依据,所以我就对这个习俗进行改动,它不是一堆旗子而是一把,不是五颜六色的旗子而是粉色的旗子,这样的改动,小女孩去抢一个粉旗,到最后发现小男孩才能抢,似乎意味着男性在掌握着象征话语权的旗子,最后小女孩通过抗争完成了对这种话语权的破除。

q5:我想问请问您规训小女孩上厕所走直线是真实发生的吗?

a:我在表达这个故事最大前提,并不是单纯的女性主义的故事,从本科毕业作品《四方》到研究生《失聪》到毕业作品《猎旗少年》,我都在表达一个主题,就是自由与囚禁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一直在困扰我的话题,我在爸爸办公室写剧本的时候我观察小孩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发现了这个线,原来是有人来检查的时候,小孩要沿着线走,上下学也要沿着线走。但人本身是自由的动物,后来课间的时候管不住小孩,这个规矩被打破了,但是线还在立着,这个元素也很奇特和讽刺。

q6:里面的小男生开始对小女生是有敌意在的,但是后来却帮小女孩抢旗,这个动机是单纯的同理心吗还是其他原因。

a:这个版本是二十一分钟二十六秒的版本,新版本是十九分钟,调整了很多小男孩心理动机,在小女孩被打的一块给小男孩了很多反应,因为小男孩当时就是害怕和怜悯,当时拍摄有很多小孩,当天打架第二天就和好,小孩们都特别善良,会互相给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要多给小男孩动机。

q7:既然小女孩追求自由,为什么要坚定的罚站,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我会感觉有点拧巴,还有小女孩的父亲,“你别给我小孩样”和粉色小旗帜,我会感觉到父权的拧巴,您有没有想表达什么内容。

a:这个点也是我们写剧本故意写的设定,我们在参加北京电影节的讲座,在文牧野提到他做人物设定的时候也是会有一些拧巴,为什么要给人物拧巴,一个人物如果单纯的是阳面,或者单纯的阴面,这样的角色是不立体的,所以父亲表面上对外人一点儿都不顾及孩子,但其实内心又有慈父的一面,又是很拧巴,增加人物立体性,小女孩也一样,虽然是很自在性的人物,但她在这样受到父权师权长辈压制的人物,在没有一个完全的心理动机破除掉之前,她没有办法改变,而这个最终的心理动机,就是他听说只有小男孩才能抢旗的瞬间,所以她决定把箅子掀翻,变成子弹,然后抢盖头,所以小女孩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是学生,还是一个在这个社会之下不得不苟且生存的人,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困境。

看了吴老师b站的《耗时7年,我刚意识到犯了大错》,“在那些失眠的夜里面,我盯着寸步难行的剪辑轨道,觉得电影连我自己都无法拯救,我何以用它去拯救这个无药可救的电影世界呢,我看着萧条的电影院,我看着亳无光照的电影市场,我觉得电影梦几乎彻底崩溃。”那些很美很自然的镜头,创作背后,口罩问题,预算问题,失眠问题……太不容易了吴老师(哭),伟大的爸爸妈妈伟大的吴老师,还有对视听的信仰和爱,一开始看完猎旗少年觉得如此细腻的镜头和情感的捕捉应该是女性导演,但没想到是吴老师,跨越性别去表达女性困境,是很有力量的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