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花点时间看了下小偷家族,偏好于豆瓣评分比较高的电影。

先简单看下人物角色:

柴田治-偏瘦,领头偷商店东西的大叔

柴田信代-在纺织厂上班,后来被开除了

柴田亚纪-貌似是在做一个羞羞的工作,表面上伤风败俗,但是看起来居然还是在传播陌生人之间的真善美

柴田祥太-(就是那个有时候看起来很成熟的小正太啊)  

友里(凛)--那个看起来不忍心让她再受伤害的小妹妹


...

图 《小偷家族》-一家人去海边Jump,“蹦蹦跳跳”


我看电影的代入感很强,所以,尽管田治和翔太看起来配合无间,手法熟练,但是无法控制的道德感所衍生出来的情绪,还有害怕被抓住的恐惧感让我很难适应这部电影的剧情。甚至到了中后期,我预感到翔太去水果店的那次行动可能会失败时,我连续点击快进来停止我的这种情绪继续膨胀。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些困了,对于里面的真实的任务关系还有些懵圈,然后赶紧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小偷家族展现给我们的是血缘关系和人情之间的讨论。柴田与翔太不是父子,但是我们看到的,他们每天经历的,已经是很多父子难以达到的高度;信代和友里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老奶奶和亚纪不是婆孙,却胜似婆孙,甚至柴田和信代还不是一对法律上的夫妻,他们还是杀人凶手,是触犯了刑法的人,但是他们,她们之间的感情,却又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亲情,家庭的温馨。电影最后,这一家人接受来自这个社会的审判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学院关系和他们之间的人情关系接受审视,二者之间的一种矛盾冲突的时候。

    对于翔太和友里这两个当事人来讲,血缘关系更加重要还是和柴田一家之间的人情更重要呢? 我想,血缘关系几乎是没有理由,提前站在正确的高点的一种存在,如果刚好,刚好双方都是相信后者的,相信人情的,那么,真有可能会成就彼此,不是让这个世界更美丽,而是让这个世界充满无限可能,让这个世界更具魅力。

    另外,我从这个电影中还感受到了一种“大的私欲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存在。尽管作者对信代收留友里做了一些美化,模糊了这对爱人的私心,看起来她的确是希望能够给友里更好的生活而拒绝将她送回她的原生父母家庭,但是,如果背景是柴田和信代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拥有足够的生育能力但是生活的拮据很难使得他们再抚养更多的孩子,而且还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也许会选择继续收留祥太和友里,也许会选择帮翔太寻找真正的父母,也许会和友里真正的父母沟通,会找一些儿童福利机构来介入这件事情,或者其他我想不到的,总之,收留不一定排在顺理成章的、最有可能的那一位。柴田和信代的出发点确实是自私的,但是他们自私的下面,却又用无数真实、爱和亲情来掩盖掉。我们批判恶,歌颂善,可是,很多时候,难的是去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会扔给我们一个封闭式的问题,“你这是诱拐吗?”,“你犯法了你知道吗?”。我们,也有可能是扔出这些封闭式问题的人。    

       最后,我想,这部电影教给我的,是用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诱拐,不配,自私”等等一个个已经被固化的词语来评价眼前的人和事。这个世界赋予了这些词语各种各样的意味,每个人对于这些词语都能对应到内心中的各个标签,好的,坏的,还可以的,不行的。如果用心去看,有时候会发现,每一个词都那么的粗糙。



PS: 

1. 突然发现《如父如子》也是是枝裕和拍的,也是一部探讨血缘关系和人情的电影,也很感人,非常推荐。

2. 电影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会塑造很多假设,有些时候这些假设会显得有些毛刺,没那么顺滑。我觉得真正需要靠偷来维持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在商店中从外表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3. 翔太最后告诉柴田自己是故意被抓住的,但是如果真是故意被抓住,自己干嘛还要费劲跳下高架,损坏自己的脚呢。这里面作者的安排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