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的时候看了预告片,没有太高期待,只是觉得电影改名的过程很好玩(原名为“亲爱的妈妈”,很多网友去批评制作方,改为了“出走的决心”)
看完却意外惊喜,第一感受是,咏梅的演技太好了,她饰演的女主(李红)一出现,说话的语气、速度和神情,就看得出还原了苏敏阿姨。
第二感受是,制作方的真诚和用心。
电影的很多细节都处理得很棒。比如,女儿给上路之后的妈妈打电话,女儿这边是夜晚,她看起来有些疲惫,也许孩子们刚吃完饭,刚入睡。而妈妈这边阳光灿烂,她穿着女儿送的红裙子,站在山水之间。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这样细节的对比,不仅仅是隐喻。在我今年开车去了云贵地区之后,才知道两个小时的时差,在傍晚6点的夏天,烈日可以有多耀眼。
我是河南人,在郑州读的大学,影片里的街道和马路让我倍感熟悉,也让我多次深呼吸,因为那也是我出走的地方。
片头一开始女婿吐槽挖路,也是郑州那些年的常态。“郑州郑州,天天挖沟”这是我读大学时老师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因此,在郑州的几年里,我脑子里就想好了无论如何都不会留在郑州生活的念头。2015之后,我也确实没再回郑州生活过,唯一的两次都匆匆而过,一次是我妈出车祸,我去医院看她,待了一晚。另一次是高中女同学结婚,我去参加她的婚礼,也只待了一晚。
于是,片子里出现2016年的郑州、1982年的郑州,为我补齐了未见过的城市切片。口音、场景、生活的细节都是我熟悉的,而入片子中一样出走的女人,我却极少见到。
观影的两小时里,我一直在想:“在人口超过1亿的河南,这样出走的女人有多少个呢?”
至少我妈妈,是没能出走的女人。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我妈妈。当一个女人像片子里的女主一样被生活困住,她却拼命说服自己在“享福”,她不想出走,她的女儿又是怎么样呢?
我一边看着电影剧情的发展,一边回想这些年我和妈妈的生活。
我想起,我哥哥结完婚之后,孙子还未出生,我妈妈就辞了职,从浙江搬回河南,那是我本科毕业的第一年。她把所有的行李寄回家,回老家之前,先拐来上海看我,那是我在上海工作后,她第一次来看望我,也是最后一次。我永远记得那个晚上,十一点半准备睡觉时,我爸打来电话,他又喝多了,在电话那头对我妈一顿呵斥和辱骂。我妈嗯嗯着回应,她的反应如此轻车熟路,而我彻底崩溃。
这个场景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发生过无数次,我预想到,这个场景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还将无数次重复,我受够了这一切,我无法劝四十几岁的我妈继续工作或是继续自己的生活,我无法劝她不要爱自己的孩子,或是放弃自己的丈夫,我自己都刚刚大学毕业,我还是一个他们眼里早晚要嫁出去的女儿,毫无话语权,所以,那个晚上我决定自己先去死,我也确实这么做了。
那是我第一次采取自杀的行动。
从那之后,我的精神状态持续低落。
我妈回去之后,再也没有一分钱收入,手里有的钱也拿去填补了家用。我察觉到她精神状态和经济状况的持续下降,那个20年前带着我去商场买上千块衣服眼都不眨的她,在带孙子几年后,走进商场负一楼买一碗面都舍不得。她四处去捡矿泉水瓶子、纸箱,排队4小时领一个粗制滥造的围巾,变得为了钱发愁,畏手畏脚,似乎一夜间变成了80岁的老太太,毫无活力和信心。每一年,每一天,我都在想尽办法让她有机会出来,我尝试各种借口,比如称自己抑郁发作精神状态极差,称自己要结婚分手了要手术,制造种种意外,让我妈有理由离家几天,来外地看看我。
她越不肯决定“出走”,我的尝试就显得越可笑。这场无声的逃离,变成了我们母女之间更痛苦的枷锁。
所以,在我看到电影里,女主一次次被家人期待着留下来,等着弟弟结婚,等着女儿长大,等着女儿结婚,等着女儿的孩子上幼儿园,等着女儿转正.....我再次感受到无尽的窒息,我太懂那种感受了。
支持妈妈、心疼妈妈的这些年里,我背负着“不懂事”“添麻烦”的压力,把自己变成了家族罪人,直到去年年底,我再也不想背负她的命运,决定自己“先出走”。
因为我也常陷入抑郁,电影里对女主抑郁的部分,刻画得也很自然。黑白画面的处理、乒乓球声音的回响,人在抑郁的心理下,对时间、声音和空间就是那样恍惚和失真。其中我觉得处理得最好的一段是,她一个人从医院走开,在马路的梧桐树下,对着阳光捂眼睛的动作。人在抑郁的时候,真的连阳光都不想看到,觉得阳光刺眼。
电影的处理十分温柔,在阳光刺眼的下个镜头,女主就偶遇了自驾游的车队,听说了“自驾游”这个词,捡到了象征远方的头巾,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火苗。
是的,人在抑郁的时候,在被困住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火苗,也就有了盼头。
我们想办法给自己种一些火苗吧,说不定哪一天,它们就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引领我们找到了真正想要的生活了呢。
片子的开头,女主是家庭主妇时,常常骑着一辆小电动车,工作和家务的间隙偶尔多骑几圈,她的人生半径就只是电动车能到达的地方。她考驾照的时候,面对教练的嘲讽,对教练说:“我在郑州生活了30年,没出过郑州,最远去了郊区,我想自驾游,你能不能好好教会我开车呢”
我也想起,2022年我学驾照的时候,教练评价我:“开车像个男的”并一再延迟我考试的时间,不信任我。我想起我在报名驾校的时候也很开心地跟教练说“我想买一辆房车,想自驾游”,教练用嘲讽又酸溜溜的语气跟全驾校的人说:“这人的目标是买房车呢”
在深夜,女主开车上路,她没有再等,甚至不愿等到天亮再出发。电影画面里女主的车汇入城市的车海,响起油门提速的声音时,我意识到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如此享受轰油门的声音,也是第一次为“轰油门声音能如此温柔”这种体验差点落泪。
我想起今年的除夕夜,我决定无论如何必须一个人开车上路,在路上过年。做这个决定时,我也没有车,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太多的长途自驾经验,这辆车是我一万多块买的二手车,因为着急上路,过年期间各个单位都放假,车牌都没来得及上,保险也没办,可还是必须要上路走,我记得我妈很担心我,准备了一袋一袋吃的,往我车上拎,她偷偷抹了眼泪,我带着一些愧疚和忐忑,选择非走不可,在除夕的晚上,一个人开着高速,看着窗外的烟花。
那是我一个人看过最美的烟花。
除夕那天晚上,一个人开车上路的自由和快乐,今晚再次从这部电影的油门中感受到了。
影片最后,女主隔着一片湖泊,和30年前的自己遥遥相望,20岁的她坐在卡车上畅想着高考、大学和未来,50岁的她站在分期贷款的小轿车旁,看着曾经的自己。
再活一次。
出走,带最实用的冲锋衣,同款国产便宜运动鞋,每次去加油站加油,说的两个字都是“加满”。这也是我今年从除夕以来,一个人上路两万公里的真实写照。
加满。她还在路上,没想过停下来,加满。
最近在和书店的朋友们一起共读那不勒斯四部曲,在看到电影里女主父亲,瞒着女儿办了退学,并严厉呵斥女儿不准再继续读书的时,想起了同样因为女儿想上学被父亲从窗户外扔下楼的莉拉。
《出走的决心》里,每一次女主的为了自我的挣扎,脸上的神情,也仿佛看到了书中描述的婚后莉拉的那股劲,那股让父亲、兄弟、丈夫害怕的生命里。
以及,她们为了逃离家庭的束缚,在没得选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进婚姻,进行人生的第一次出走尝试。
哪怕,在电影里,已经做了暗示,女主和丈夫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人。在下雪天,女主觉得很美,在室外淋着雪,男人觉得冷,关上了门。女主家里摆放的花瓶和假玫瑰花,是每一位70后女性都会带回家这些美丽,我妈也热衷于买花瓶和假花,在家庭里,女性是掌管审美的神,男性是泼冷水的扫把星。
看完电影后,小龙马和我讨论剧情,其中一个插曲是,说起片子里女儿丈夫,貌似看起来还行,至少比上一辈的丈夫们好多了。
我突然想起来,我在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反应是:娜拉的丈夫好像也没有太差。等我意识到我这个一瞬间的反应时,我冒出了一身冷汗。
我究竟是能忍受多么糟糕的对待呢?
上上个世纪的娜拉都能意识到丈夫的虚伪和自私、冷酷,上个世纪的莉拉也能意识到人人称赞的丈夫有多少问题,可更多的女性(例如我)到现在还在想:他好像也没那么差?
70后的女性都特别厉害,也特别能忍。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在70后的这一代似乎更明显。可她们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她们有多出色,她们也承担着“既是薪酬劳动者又是家务劳动者的女性双重劳动”。到了我们90后、00后的女性虽然已经部分觉醒,却仍保留了一些观念。比如,我们太擅长给男性们合理化了,只要男性不至于低到太太太下限,我们永远都能包容。
《出走的决心》里,女婿给女主负了车的首付,虽然是女儿的提议,女婿同意了拿出一万多块钱。小龙马和我说起这一点的时候,也以此举例说女婿人还不错,至少愿意真金白银的付出,说到如何理解经济上的复出,又想起了《父权制和资本主义》这本书。
本书的其中一条书评是:
“他只是提供了一颗精子,就想干更少的活拿更高的工资,免费享受她的性服务、家教、家政、后勤和情绪疏导,孩子还得随他姓,性别阶级不要太明显!”
书内容的一些摘录:
1,无论在哪里,男性对女性再生产劳动的占有,以及对再生产劳动产物,即孩子的占有都不会消失。其终极性统治达成了社会性的“父权制统治”。
2,女性的再生产劳动和作为其劳动成果的再生产物被男性-父权(patriarch)所占有。而这正是“父权制”的含义。
3,男性有两套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父权制式的策略”。第一个是在雇佣劳动中排挤女性;第二个是与男性劳动相比,女性劳动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并将女性关在封闭的牢笼里。
4,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不仅受“资本主义”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的压迫。
5,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
6,“爱”是女性为了调动自己的能量,将丈夫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机制。
“母性”是女性为了极力克制自我需求,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长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
7,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也许可以将女儿从“父亲的权力”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会使其落入“丈夫的权力”的统治。恋爱的疯狂魔力是挣脱“父亲统治”万有引力的离心力,也是将自己推向“丈夫统治”之下心甘情愿的自我放弃。
8,再生产不仅意味着从受孕到生育为止的生物学过程,还包括把生下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全过程,并且这种再生产劳动由女性承担。家庭就是这种父权制再生产关系,通过家庭,父权制再生产关系本身也毫无疑问地由女性再生产了出来。
9,女人,她只是生养了一个贬低自己的生物而已。
10,阶级关系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分配,还是女性的分配。婚姻规则通过分配女性来控制再生产。
长者对于年轻人和女性的统治是通过对种籽的管理和聘金的管理而实现的。而年轻男性通过为年长男性工作而得到贵重财产,最终自己达到年长男性的地位。女性的地位没有变动,因为女性是聘金交换中“被分配的一方”,无法成为财产所有者。
亲属关系的结构决定了女性的劳动成果归属于谁,同时决定了对于女性的再生产力分娩的再生物——孩子的占有。
家庭制共同体:亲属集团之中年长的男性压榨年轻人和女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