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两遍哭过两次的作品,再拿起已经过了五年,导演的细心之作让我看到了主人公多次起伏内心的挣扎经过,他是一个不幸却又幸运的孩子,海上钢琴师,永远的佳作。
28岁再次重看海上钢琴师,发觉自己当年未曾真正看懂过这部电影,1900从来都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他看待友情、看待爱情、看待这个世界,都带着一种纯粹的目光,世人追名逐利,而1900却只是在纯粹的享受音乐,他用眼睛记录着每个人的模样,目送着一波又一波的人们从上船到下船,他记得那个说大海的声音像大声的呐喊的父亲,记得那个文艺的少女的模样,却始终明白,自己不属于游轮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望不到尽头的,不像钢琴的琴键,有限且可控,他不想像世人一样去过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他更想成为他自己。
康恩望着这个离别之际都在想尽办法逗他乐的挚友,泪眼婆娑却无能为力,他是这世上唯一还一直在惦记着1900的人,也是唯一了解1900且笃定他还一定在船上的人,他将垃圾桶里的磁盘偷偷捡了出来藏在了钢琴里,他想将1900的故事说与世人听,想让世人与他一同记住这样一个纯粹到极致的人。
1900长大了,却仿佛从未长大,他一直都是那个张口会说“Fuck the regulation”的小男孩,他从不遵循规则,会偷偷跑到船舱去亲吻喜爱的姑娘,
会在最后离别的时候,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跟挚友道别,会在船舱炸之前,静默地在用双手在空气中演奏一段乐曲,他好像走了,又好像一直都在。
也许若干年后,我看这部电影会有一段崭新的感悟,在此,记录一下自己的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