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el, 女性厌恶以及有毒的男子气概

我已经忘记具体是哪位剪辑师说过:“镜头的剪辑切换就像模拟呼吸。”很明显的一点是,这部剧四集均使用的一镜到底其实是想让观众忘记呼吸,抑或是直接窒息。而更加明显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影像中还是在现实里,确实做到了让我窒息。

第二集中黑人探长Luke与他儿子的对话中几乎明确了一个概念:那个被指控杀人的13岁男孩Jamie是一个incel理念信奉者,也就是一个男子气概的“追随者”。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我很快会想起第一集中,当他被带去抽血时,他的母亲在一旁不停嘱托:“注意点,他害怕打针。”自此,一个矛盾复杂的incel形象被塑造出来——瘦弱,却又易怒;害怕打针但敢杀人;社交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带给他近乎海量的“知识”,但是以此建构起的世界观却显得狭隘脆弱,正如同第二集结尾时的歌词“How fragile we are”那样。

...
图中为艾略特罗杰

Incel的世界观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究竟如何认知世界?这里不妨了解一个相似案例。2014年5月2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伊斯拉维斯塔,靠近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校园,22岁的艾略特·罗杰先后杀害6人,伤害14人,随后与警方交火,在驾车逃离的过程中撞上一辆停靠的车辆随后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事前,罗杰曾上传过一段名为《报复》(Retribution)的YouTube视频,表达了对女性的怨恨和对社会的不满。此外,他还撰写了一份长达137页的自传式“宣言”,详细描述了他的计划和动机。 该事件引发了美国社会对枪支管控、心理健康服务以及网络极端主义的广泛讨论(维伦纽瓦导演的《理工学院》对此有过展现)。人们开始关注网络社区中可能滋生的仇恨和极端思想,特别是与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即“非自愿单身者”相关的群体。

...
图中为安德鲁泰特

所以究竟什么是非自愿单身者?其指代那些自认为无法获得浪漫或性关系的人群,吊诡的是这个社群原本是一名单身女同性恋创立,旨在帮助更多类似群体抱团取暖,但由于像安德鲁·泰特这样的人所宣扬的极端仇恨思想,这个群体目前几乎是男性群体宣扬仇恨与厌女思想的平台。这一群体多活跃于网络论坛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亚文化。他们认为自己因外貌、社会地位或其他先天因素而无法建立恋爱或性关系,他们往往持有宿命论的观点,表现出强烈的孤独、绝望感与自我否定情绪,并常将自身的不幸归咎于女性或社会的不公,从而产生对女性、成功恋爱的男性及整个社会的怨恨与敌意。在他们的世界观中,20%的“成功”男性被称作alpha男,他们垄断了80%的“女性资源”。这样的世界观可笑之处在于女性群体被无端物化为需要分配的性资源,而如果不服从这样的分配,就成了Jamie口中的bitch。总而言之,他们把自己当作下等人,又没把女人当人。(另一个现象是这类群体通常是极端种族主义者,比如之前举例的艾略特,最先被他杀害的三人中均为华裔)

...
一个13岁男孩诉诸暴力时的压迫感,这一段拍的实在是太好

当我们了解incel所持有的思想倾向后,我们不难看出Jamie几乎完美符合这个描述,尤其在第三集中,当他面对一位女性心理分析师时,表现出的易怒,同时当自己愤怒时诉诸暴力(大吼、摔凳子),而在愤怒结束后,又惊人的切换为冷静情绪。最有趣的一点是,当那位女性心理分析师告知这次是他们最后一次会面时,他表现出的错愕、吃惊再到不断追问,“为什么是最后最后一次了”“其实你还会来的对吧”“你知道吗,其实我很喜欢你,不是指男女之间那种,就是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好”,这样的话语,我将其解读为,当“关注”被剥夺时的挣扎,当他意识到孤独感即将回归生活后,所上演的一次表演式的抗争。这样的抗争的本质不是为了摧毁什么,而本质是为了获得。像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类,表现青春的坍塌的作品中,用影像精准的捕捉了少年暴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而本剧则直接用血淋淋的现实告知观众,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正在经历一种名为“渴望的错位”。

包括Jamie在内的许多incel群体,本质上是一个孤独的群体,他们渴望关注与认可,害怕被回避,但是其寻求关注途径往往不是成为注意力的争取者,而妄想扮演分配者,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诉诸暴力。但仅仅了解这个还不够,本剧最后的落点,在凶杀案13个月后,Jamie父母和姐姐的家庭生活,从父母的对话中,我们也间接的了解到Jamie的父母如何,他接受到的世界如何。

...
父亲的此处的回避其实可以看作家庭常态的缩影

“我们能怎么办,现在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吗?谁知道他们躲在房间里看什么,也许是小电影什么的。就像某天我的手机突然跳出一个视频,那男的在那里教男人该如何对女人,男人该怎么做之类的屁话,而我只是想搜个健身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无死角保护。”

“他的暴脾气跟你一模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又不是我教给他的,难不成真的是我教给他的吗?”

这段对话的可悲之处在于,其实从Jamie面对心理分析师时从暴怒到冷静的快速转换几乎可以看出,作为父亲真的在无意中教给的儿子一些东西。但是更可悲的是,他从来没意识到这一点。

“我像他这般大的时候,我爸打我打得够呛,有时候甚至用皮带抽,一下一下没完没了的抽,以前我就向自己发誓,以后要是我有自己的孩子,我绝对不会这么做。我绝对不会对我的孩子这么做,而我做到了不是吗?我只是想当一个更好的父亲。”

“但真的更好了吗?”他的自问就像一把切开自己心脏的手术刀让我实在不忍心责怪,毕竟相比于许多东亚家庭这位父亲已经做的很好。但对于原因的讨论仍要继续。也许家庭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也许网络带坏他更多,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无法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找到一个单一原因然后把一切都推到那个原因上,究竟谁造成了这个13岁男孩的悲剧?背后的答案也许就像《东方快车杀人案》一样,所有人都是凶手,但永远不知道,谁捅了那致命的一刀。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他捅向女孩的刀杀了一个女孩,但是谁杀了他呢?在何时何地呢?也许是在他看到网络上的incel论坛的时候?也许是当他去踢球踢的不好时捕捉到作为榜样的父亲移开的目光的时候?也许是自我认知为ugly甚至是ugliest的时候?也许是被拒绝交往的时候?也许这些原因都是,但是该怎么避免呢?似乎孩童教育和青少年犯罪讨论到最后总是一个无解的谜。不知原因,无法解决,往往意味着这些事无可避免,那种有毒的男子气概挥刀向两性,向所有人,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个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
看着让人心酸无奈的哭戏,正如评论区所说的,“泄气感”

结尾,父亲在Jamie的房间痛哭流涕,他说:“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一个家庭的悲剧到最后,似乎也只能化作满面的泪水和一声声叹息。

而当父亲看向Jamie的姐姐,问及“我们如何生出那么懂事的女儿?”时,母亲回答他:“就和我们生出Jamie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