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国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奢侈品云集的牛津街,或者泰晤士河两岸的夜景,女王的白金汉宫,亦或者大英博物馆。导演想告诉你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英国,最真实的英国是那些生活在老旧小城镇的小人物们,他们的度过的每一天。这些小人物没有爵位,没有资本,他们属于英国社会中的中低底层。他们中不乏曾经对生活充满着期望,但遭遇了金融危机后,他们的生活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Ricky也曾有个中产梦,贷款买房,买车,把儿子女儿送进大学。但金融危机却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Ricky失去固定工作,只能到处打零工。妻子Abi做着一份家庭护工的工作。为了让家人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Ricky宁愿做一份送快递的工作,这工作虽然时薪高,但是很辛苦,Ricky必须争分夺秒,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与其说Ricky是快递站的加盟者,倒不如说他是被算法和系统变相剥削的人。加盟这份工作不但没有保险,稍有差错Ricky还要被狠狠地罚一笔。刚开始Ricky信誓旦旦地想要做好这份工作,甚至卖了妻子的车换来一辆送快递专用厢车。但时间长了他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容易,每天一大早就要整理当天的快递,然后川流在闹市区的街道中,送快递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收件人地址不明,车停的不是地方还要担心吃罚单,遇到那些脾气不好的收件人还会吵两句嘴。在加盟站的同事也都是跟Ricky一样,他们目前没有更好的工作,只能面对无尽的快递包裹任由系统摆布,连请假两个小时修车都是奢侈,而同事之间的一丝摩擦,就能让积压已久的怨气像火山一样爆发。

让Ricky头疼的不止这些,还有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儿子。自从Ricky找了这份工作,夫妻俩人都顾不上家。儿子Seb(Sebastian),索性经常翘课,跟几个一样处在社会底层的朋友没事到处惹惹事,搞搞涂鸦,他想把自己设计的涂鸦让大众所知。Seb甚至卖了自己的防水大衣就为了买几瓶喷漆,他根本不知道母亲省吃俭用很久才攒下一笔钱买的这件大衣。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一群孩子,也因为他们上的不是私立或者贵族学校,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关注他们。Seb这样的英国下一代甚至对未来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看到的是当前社会严重内卷,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下的价值空虚,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些流浪在街头的孩子,有些生在不幸的家庭,从小面对的只有Bully,受同学bully,甚至在家里也被bully。他们被bully只因为自己只是有一点不同,因为没有家里人的支持和关爱。

Ricky的妻子Abbie同样也被自己的工作搞得没有时间和家里人团聚。Abbie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她不愿看见老年人独自在家无人照看。有时候晚上下了班还要去老人家里帮他们上厕所,睡觉。可是她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Ricky,Abbie都是活在“系统里的人”,这个系统太庞大,每个人都活在这个系统中又累又无助,却又无法左右系统。即使英国这个离资本最近的国家都是这样,世界上的其他的国家可想而知。

导演的镜头像一把手术刀,对准英国社会光鲜亮丽的表面,一刀切下去晾出社会最阴暗的一面——严重内卷的上班族,看不到希望的下一代,以及对生活失望的老一代。

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的经济也备受打击,英国还有很多像Ricky这样岌岌可危的中产,外人看到的牛津街,大本钟,白金汉宫,金丝雀码头并不是真正的英国。英国到底是什么只有那些处在真正底层的人才明白,他们为了生活拼命即使尊严彻底被打碎,也要活下去。

他们从来不是媒体和聚光灯的焦点,他们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平淡无奇,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可怜。但他们自己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不管是家人的一杯茶,还是一句鼓励,这些都像寒冬里的一丝暖阳。他们在社会中没发言权,因为他们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被别人甚至机器抢走工作。为了养家不得不冒风险,他们的遭遇仅仅是一个缩影,不知道下次金融危机后还会有多少像Ricky这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