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观后感——虚构的天堂

(依照我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对部分情节引用)

我一直相信荀子“性恶论”,简而言之,我认为“人性本恶”。

纯真的童年时代是一个成年人虚构的天堂。

孩子是单纯的吗?

孩子和大人的界限在哪里?当我们学会用外衣包装自己和世界的“恶“。

病房里,朱永平为避免追究到王瑶的弟弟,暗示朱朝阳向警察隐瞒真实情况。朱朝阳看似无心地用一句“大人不是教孩子要诚实吗”直击要害。这是他对成人世界的质问:你们把孩子当傻子吗?大人自顾自为孩子包装好这个世界,没有邪恶,没有欺骗,而无视留下的矛盾,这个虚构的天堂是大人给自己的安慰。朝阳妈对朝阳说“你快点长大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是她搪塞儿子的方式,面对孩子的疑问,她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给出解释。包括她和景区经理的情感关系,包括和朱永平的离婚。

但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

当我们在自己时间线上往前走得越来越远,我们慢慢忘记:当自己是那个孩子时,也有猜忌、自私、不满,我们也想要一个解释。而当自己变成了那个“大人”,我们依然对自己的孩子说出同样的话“你快点长大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是一个无奈的循环,看似奇怪,却内有定因。

性格内向但心思缜密的朱朝阳是非常敏感和聪明的,在大人面前他反向学习,也去伪装自己,假装感受不到妹妹的欺负、爸爸的偏袒、妈妈的偏执、父母对关键问题的回避……这变成一道无解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必然存在。而累积的怨恨和不满终究要爆发,困兽终究等待一个挣脱牢笼的机会。讲话毫无顾忌的朱晶晶,一句“爸爸只喜欢我,根本不喜欢你“彻底激怒朱朝阳,而朱朝阳把自己的妹妹推下去的那一刻,他想独占父亲的爱,自私倾倒手中的天平,他选择漠视一条生命,心中的“恶”爆发。

童年是温情的吗?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一书中,用“人造的”来形容童年,因为“温情只有当我们已届成年,满怀恐惧地回想起种种我们在童年时不可能意识到的童年的好处时才能存在”。换句话说,回到“大人”的身份,接触了复杂的社会、人性,面对袒露的“恶”,他们厌之惧之,所以回头看自己的童年,予以温情寄之。温情是成年带给我们的恐惧。

孩子的中心仅仅围绕自己,而成年人需要独自面对自己和社会。当重心慢慢移开,与豺狼社会过招,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压力,注意力不单单再只关于自己,原本赤裸裸的“恶”,有一部分需要被藏匿,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不知觉的,我们的确和曾经那个还是孩子的自己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来不及时时自省,中间的一段过度(慢慢忘记)好像是突然消失。所以一二代父母态度的“继承”,这样看似重蹈覆辙的循环的确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只愿记住美好的过去,给自己无意识地虚构一个温情的童年,而我们不再能记得当时的感受和情绪。

当孩子变成大人,才接受了——虚构的天堂。

而局外人——曾经的局内人,看到了那个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