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

东方人更偏爱大家族聚居在一起,“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一类的理念倡导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因此东方人的家庭教育更愿意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维持长期的亲密的关系。

西方人更在意孩子的独立性,英伦贵族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分房睡,也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去寄宿式学校。

两种文化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关系的看法不同,但是对于子女教育却又有着很多层面的相似。

...

关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和重要性,《误杀》中暗点了“养不教,父之过”。素察的父亲是一个基本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父亲,当儿子出了问题,就突然冲进来先给儿子来一个暴力教育,再埋怨妻子没能将孩子教育好,然后自己在愤愤然离席。

这种类型的父亲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是常常出现,比如《哪吒传》中描写的李靖,当他看到哪吒天生有种种神通不凡的时候,心中欣喜感慨这真是我的好儿子,但是当哪吒在外面抽了三太子的筋惹得龙王打上门来,李靖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埋怨夫人:“看看你教育出来的逆子?

...

李维杰在片中的拮据只是为了凸显他这个“抠门“的爸爸到底有多像葛朗台,但是李维杰这个人物正面形象 的所在并不仅仅在于他对于孩子的欲望并不是无底线的满足,而是在于他是个家人能够”指望得上“的父亲。

当家人需要钱的时候,李维杰在外面维持一间不大的公司,他很有同情心,客户暂时交不上网络费用,李维杰会顾念对方家庭有个要高考的孩子,暂缓催款;当家人遭遇困难的时候,电话迟迟不通,阿玉并没有直接向李维杰求救,心系家人的抠门爸爸李维杰破天荒花“巨款“打车”回来探望。

李维杰不负他在片中对阿玉的表白,当真是能够在出事的时候冲在家人的前面,给家人挡一挡。

素察被放纵娇惯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个家庭教育有问题的母亲,父亲的缺位导致了母亲造成的问题无法得到纠正,这种缺位的现象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母亲教育方式的默许。

所以素察成了片的恶人,他的父亲抽他那一巴掌,并不代表他的父亲是个行为端正的好人,只能代表他的父亲在自己“父亲“这个职业上渎职并且还想获取功劳。

今年还有一部充满想象力的《许愿房间》,从西方家庭教育的角度拍摄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

...

片中的年轻夫妻,丈夫是个始终无法创作出作品的画家,妻子是个颇有实力的翻译。二人搬入郊区大宅,亲自动手慢慢装修。

大宅内有一间神秘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许愿任何物品都会出现,美食、华服、钱财和珠宝,夫妻俩经过了最初的开心癫狂,最终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宅在屋里生活依旧不满意。

...

...

他们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始终没能成功。

...

...

妻子反对,丈夫却非常冲动,他去屋里带出了一个婴儿交给了妻子。

这一桥段的设定令人觉得非常有趣,怀孕这件事情往往都是如此,虽然有一个孩子是夫妻双方都很期待的大事,但是妻子往往会更加慎重,丈夫大多比较冲动。

...

当婴孩抱在怀里,妻子舍不得放弃,母爱泛滥让她的眼中充满了泪花。当婴孩还是哭闹,没有带过孩子的夫妻俩被折磨的无法入睡,丈夫去许愿房间要求一瓶奶,当他回来发现妻子居然在亲自哺乳。

母婴之间的情感都是先于父子之情爆发,当妻子已经带入了母亲这个角色,丈夫却迟迟不能带入父亲这个角色。对于许愿房间的怀疑让他不得不再三确定,最终他得知了前一任房主被杀害的惨剧,也最终得知了这个房间的终极秘密。

在这个房间许愿得来的物品,都不能拿出房间之外,出了门就会化为飞灰。而在这个房间诞生的孩子,如果想要离开房子成为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人类,必须杀掉创造他的人。

...

...

这很契合西方文化关于亲子关系的种种思考。

...

...

俄狄浦斯式的恋母和杀父情节在本片中也很明显的出现,儿子窥探了父母之间的情事,然后跑出门外让自己迅速长大,从孩童迅速变成了一个青年。

...

孩子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与母亲永远在一起,因为在这个他永远也出不去的大宅里,只有母亲全心全意的爱着他,而他的父亲,却永远在试图破解房间的秘密。

丈夫眼中,这个平白而来的孩子并不是他的孩子,在妻子眼中,他却切切实实是自己心爱的儿子。

某种程度上,这也的确是父爱和母爱之间的差距,母爱的诞生往往没有什么过度,当母亲看到孩子的一瞬间,母爱就爆棚了。父爱却需要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慢慢培养,如果父亲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缺席,孩子就不会信任父亲,而父亲也不会对孩子诞生深厚的情感。

缺位的父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中,都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在这部电影中,也还有另外一些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家庭教育的错误面。

比如片中,当父亲去精神病院探望前任房主创造出的那个孩子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老头的无名氏说出了关于那个有求必应的房间的一句精准点评:“什么都没有的人不可怕,要什么都有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当一个孩子的愿望可以有求必应,换来的绝不是愿望的满足,而是愿望的巨兽。

...

有求必应只能得到欲壑难填的结果。在房间中诞生的孩子因为不能出门,于是妻子对孩子百般宠爱,他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

孩子仍然很想要去外面,因为始终不能出门,孩子去房间里许愿,让房间给他变化出了一个“外面“。

这个有求必应的房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有求必应的家长的化身,无条件的宠溺,只要许愿就能得到结果。

在母亲和房间的无尽满足之下,孩子想要的越来越多了,他想要母亲,想要和母亲一起居住在房间里,而将父亲永远隔绝在外。

房间甚至满足了他这个愿望,他在房间里化身成了丈夫的样子,暂时性的迷惑了妻子。

缺位的父亲,在孩子眼中变成了阻碍自己和母亲之间情感的第三者,是家庭中多余的人。

于是父子关于母亲的争夺战开始。当然最终,这个诞生于房间的孩子还是失败了,他被妻子推出门外飞快的老朽化为飞灰。这个结果源自于他归根到底并非是这一对夫妻的孩子,这也带给人们思考,如果是亲生的儿子与父亲争夺母亲,最终失败的会是孩子吗?

父亲,在东西方两种不同亲密观念的家庭中,都是重要的一份子,但是父亲的缺位现象却也在东西方文化中频繁出现。可见无论提倡家庭团圆不分开的东方,还是提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的西方,两种家庭模式里的孩子对父亲的爱都是一样的复杂,都是一样期待有个不要缺位的父亲。

而母亲,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下,都是亲密和不会缺位的形象。

...

...

这一点,还真是令人感慨而又无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