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对于原有情节的改动,为使故事更加完整,新版还增添了一些情节,有些虽不免画蛇添足,有些却十分出彩,我最欣赏的,是“吴用换命说众虎”、“宋江安慰林教头”、“吴用续命阮小七”三个片段。

No1. 吴用换命说众虎

先说第一个。“吴用换命说众虎”无涉原著,讲的是吴用试图以自杀方式来消弭杨志因生辰纲被劫而不愿上梁山的故事。讨论这个情节安插的是否有必要,须回归小说的叙事逻辑来谈。

按原著,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生辰纲被劫前,他的人生线索大概是:黄河翻船——卖刀杀人——东郭演武,先翻船后卖刀、被逼无奈杀牛二,运气虽然差了点,但是“东郭演武”之后,人生却迎来一个小高峰,据原著第十三回:

自东郭演武之后,梁中书十分爱惜杨志,早晚与他并不相离,月中又有一分请受,自渐渐地有人来结识他。那索超见了杨志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伏。

上有领导青睐,下有同事敬佩、下属讨好,应当说,杨志在大名府混得相当不错,眼看着春天就要来了,结果晁盖吴用一波操作猛如虎,再加上猪队友加成,杨志终于不幸“失陷生辰纲”,当时的杨志,说万念俱灰也不为过,据原著:

杨志愤闷道:“不争你把了生辰纲去,教俺如何回去见得梁中书?这纸领状须缴不得,就扯破了。如今闪得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待走那里去?不如就这冈子上寻个死处。”撩衣破步,望着黄泥冈下便跳。正是: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

失陷生辰纲的痛心、难报知遇之恩的羞愧、人生命运的坎坷、大好前程的葬送……到这时节,一个精通十八般武艺的英雄也近乎被逼上绝路,要不是还有老杨家那一口气儿撑着,想着“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梁山天暗星主恐怕就得换人了。随后杨志遇到鲁智深,二人在二龙山落草。一直到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杨志终于上得梁山,功德圆满。

——没毛病吧老铁?

放在整个故事发展的大框架下(梁山聚义),没有,毕竟从第一回聚义就已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但如果立足杨志本人的心路历程转变来看,原著在这当口的处理却略显粗糙:杨志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上了梁山?

可能有的人就要问了:同样落草为寇,落哪儿不一样?

还真不一样。

“梁山”对于杨志的复杂性,远超过同在二龙山落草的鲁智深、武松。鲁、武二人在梁山故旧颇多,归入梁山尚在情理之中,可杨志呢?“梁山”对于他,绝非是优于二龙山的世外桃源,更像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文化符号——要知道,梁山前任领导(王伦)当年可是腆着脸求他落草的,结果惨遭拒绝;梁山现任领导(晁盖)和一众高管(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成家立业的“第一桶金”更是从他手里赚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杨志看晁盖吴用一众就有点像林冲看高俅似的:要不是你们整老子,老子至于落草为寇吗?

更要命的是,生辰纲是梁山的“原始资本积累”,而梁山的发展壮大,是以牺牲杨志个人前程和理想抱负为代价的。往近了说,遭人迫害、被逼落草,好容易过了几天小日子,现在有人拉着去投靠迫害者,管人家喊哥哥拜把子,换你你干不?这让村里那些以前和他好过的小母鸡(不是)江湖上的人作何看法?往远了想,日后山寨的兄弟们一追忆起梁山发家致富的道路,头一遭可不就是“智取生辰纲”么?——而在这个神话般神机妙算的故事里,杨志又是以何种叙述角色出现?用在吴用等人身上的“智取”,放到杨志身上又是什么呢?

...
《新水浒》吴用换命说众虎截图

所以,除非杨志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不然他不可能就这么‘凑合’着就上了梁山。此中曲折,需要得到表达、展现,而新水浒,则恰恰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给出、也事实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回答——以吴用之自戕来换得三山——尤其是杨志的归心,便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采了。要知道:杨志不仅在二龙山上排名第二,更可被视为三山势力中不愿归顺梁山的代表性人物,反映着包括鲁智深在内的三山系统中不愿归顺梁山的情绪,其手下想来不乏支持者。尽管吴用还是耍了些“小聪明”(毕竟这一刀没要命),但也绝不会是“做做样子”——对于他一个教书先生而言,如此举动已经足够豁的出去、也足够石破天惊了。手起刀落,白刃入肠,以命偿命(偿“被晁吴“杀死的“那个忠良之后的“杨志”),以血消仇,这样一场颇有献祭意味、又极富表演性质的高风险“投名状”仪式,顺利从“道义”的角度抹去了隔阂,终究成功帮助梁山—宋江势力整合了三山系统。

No2. 宋江安慰林教头

第二个,宋江安慰林教头。应当说,林冲是最符合《水浒》“官逼民反”主题的代表人物,而高俅这样一个本来并不著名的历史人物,也因迫害林冲而“青史留名”。对于二人的宿怨,老版《水浒》以林冲因不能杀高俅而病亡收尾,新版则落在了宋江放走高俅后,安慰林冲的一段话里。

宋: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这是你林教头当年上梁山时。在墙上提的诗,如今你的志气何在。林:天聋地哑,哪有什么志气,我心里有的只是解不开的仇恨。不杀高球难以排解。可我心里最苦的是,不是杀不了高俅,而是我一厢把性命交付给哥哥,你竟不顾兄弟的仇恨。我杀不了高俅,林冲有何面目在梁山。

这是两人交流的第一回合。宋江以林冲上山时的题诗为引,激励林冲努力实现志向,“威震泰山东”;而林冲的回答也很妙:“天聋地哑,哪有什么志气,我心里有的只是解不开的仇恨”,“天聋地哑”四字,已经明白告诉宋江:仇都报不了,谈何志气?“天聋地哑”的时代环境下,普通人怎有可能实现大志?大志难成,小仇不报,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你我又何谈兄弟情义?

这是第一回合,聊林冲个人的“小仇”与“大志”的问题。

林:哥哥,不杀高俅难解我恨,如今奸臣当道,忠良涂炭,哥哥,我看的见你以后的下场。宋:我且来问你,我梁山好汉为什么是忠良?如今我等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心怀忠义的好汉。梁山好汉该当国家栋梁。

这是第二回合,林冲就“天聋地哑”做延伸——“如今奸臣当道,忠良涂炭”,即便你宋江放走了高俅,即便梁山真的招安成功,可结果呢?————“我看的见你以后的下场”。林冲不是李逵,“招甚鸟安”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不适合他,作为一个曾经努力混迹官场、最终又被体制赶尽杀绝的人,林冲对大宋国情有着清醒认识,也正因如此,他对招安一事的反思才更显彻底:“招安”本身不是问题,“招安之后”才是问题。招安前,连自己这么“忍辱负重”的人都在朝廷混不下去,招安之后,义气干云的梁山众人能有好结果?

所以,有了这句“我看的见你以后的下场”,这既是劝勉,也是告诫,话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兄弟之间的和谐交流,而是“君臣式”的、关于梁山命运走向的讨论。而宋江的回答也很深刻:你以为的“忠良”并不是“忠良”,梁山不招安,只能做和方腊一般的“好汉”,做不了护国安民的“忠良”。

这是第二回合,林冲借招安结果来规劝宋江收手,而宋江则拨转话头,讨论“忠良”与“好汉”的问题——这已经超越了林冲个人的复仇而上升到了梁山的发展全局上。

...
(新水浒 宋江)

第三回合,则是宋江的独白:

如今我等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心怀忠义的好汉。梁山好汉该当时国家栋梁。该当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铁骑,做当官的飞将军。铁血杀契丹,扬威漠北。敢对着来犯的外敌大喝一声:犯强悍者虽远必诛。兄弟,如果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就算搭上一条性命,又有何妨。兄弟,我要让你真正的扬眉吐气。要让你做国家的栋梁。而不是一个只报私仇的匹夫。待到日后宋江被奸佞所害,一命呜呼。千载之下宋江也做了该当做的事。带着我的兄弟们,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全了大忠大义。那时节你道我宋江败了吗?

应当说,这是宋江真正的心曲所在:这不但解释了他追求招安的原因,更阐明了一点:在实际能力无法推翻朝廷之前,梁山的命运只有招安与被剿灭两种。力求招安、保家卫国,纵然免不了“被奸佞所害”的结局,可最终落下的是“大忠大义”的声名;贪图安逸,虽然换得在梁山一时的自在,却终非长久之计——而到那时,梁山兄弟们掉头颅洒热血,价值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李逵刘唐可以不想——某种程度上,他们属于无意识的狂欢者、彻头彻尾的后现代,可宋江呢?那一大票被坑蒙拐骗上了梁山的男女老少呢?

——“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宋江的“野心”却绝不仅此:毕竟生命的代价总高过一时的“官瘾”,他真正想要的,是青史,是声名,被奸佞所害又如何?到那时节,你道我宋江败了吗?

以死求“胜”,这条路注定悲壮,能做这个选择的人,必须有不畏死的意志和不求生的决心。这是第三回合,宋江和林冲的根本分歧也得以最终展现:生之安逸与死之悲壮,孰优孰劣?一时苟且与千年香火,谁胜谁负?

这问题只关乎选择,却已超脱所谓“黑白”、“对错”。

No3.吴用为阮小七续命

...
(新水浒里的吴用)

第三个,吴用为阮小七续命。这故事发生在小二小五追杀方腊而死,小七得知之后和吴用的一段对话。(讲真,二哥五哥之死绝对是泪点所在,一首渔歌与出场时遥遥相应)。吴用看到小七,不禁感慨起当年的七星聚义,“七人之中只剩下我和你”,劝小七回到石碣村延续香火、“来日方长”,小七则断然拒绝,表示绝不愿做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只是慨叹兄弟三人手掌命纹太短,没个寿数。这时,吴用咬破食指,在小七手掌命纹上往下划了一大截,以示续命之意。可以说,这个情节在新水浒中是点睛之笔,就像上文说过的吴用换命说服杨志一样,在这里,吴用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小七续命——能不能成功暂且不提,单这一个动作便已为吴用和小七两个人物灌注了灵魂,而“续命”这个情节的安排,在“不能成精”的底线下却平添了几分隔靴搔痒的妙处,是这个片段更值得品味、也更具风味。如果说,旧版力求在一定篇幅内展现梁山发展的大势,那新水浒则力求在推进情节过程中展现兄弟之情,这样的情真意切(鲁智深与林冲、李逵与宋江、卢俊义与燕青、武松与武大郎等等)拳拳到肉,毫不含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点一点在时间洪流里积累起来的情愫经得起检验,才使得最后“众星陨落”的环节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实现了真正的崇高。

我想,真正打动人的东西绝不仅仅只有动画动漫的单纯、日韩影视的唯美、红楼西厢的凄绝,如水浒这般这种来自中国最底层的哭嚎呐喊、情深义重,这些来自市井间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同样能让人流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