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百度上刷资讯的时候刷到了一篇自媒体文章,以“师生恋”为卖点介绍了这部电影,然后冲着“师生恋”这三个字,我搜索看了一遍,结果电影中只是说大概有这么回事,但却没有应该出现的激情戏,有人说是那段激情戏被河蟹了,于是我又找到原著小说看了一遍,希望找到细节描述,结果只是发现了两个当事人只是有正当的课外补课情节,压根没提到是否有不正当关系的说法,而且女方最终嫁给了校长这个情况电影里都没提及;还有人提到女方家中被发现有男当事人的鞋子这一桥段,但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来为这个所谓的“绯闻”进行辩护的,因为看过的人都知道,男主属于是家道中落这样一种情况,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便是最烂的高中,也会有晚自习,这样算下来高中生每天是有十多个小时在教室里,那么男主完全可以用自身家庭情况为理由,委托女方替他洗鞋子,而且他还可以有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可以告诉女方:这是他最好的一双鞋子,洗好了穿上它,才能在打球的时候为班级争光。所以,一个男学生的一双鞋子,完全能够以一个正当的理由,出现在女教师的床边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个“绯闻事件”的男主,虽然电影里是妥妥的男一号,但在原著小说里,描写他的笔墨(也就是戏份)还不及另一个有多个绰号的配角多,而且在原著里,两个人后来还打了一架,结果是男配把男主反杀了,原著中真正的结局是,男主并没有毕业后再上大学,而是在打架打输了以后就扑街了,后来也辍学了,他是跑到哈尔滨去当酒店门童的时候,重逢了女配然后才和女配在一起的。

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电影里的这群“孩子”,大概比我大十岁左右,剧中是他们上高二的时候,当时我是一年级小学;但在十年以后我到了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们的大多数问题也照样在我所就读的学校和班级存在,同时也照样在我的家庭和我同学的家庭里存在,所以很容易引发我的共鸣,而且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地方离我上中学的地方只有刚好100km,所以我就是从电影中旁观了隔壁省城那些我的老乡们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当我正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同时想说的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样的惨案,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在延续着,所以如果再不改革教育体制则天下必亡!而我很庆幸我上高中的时候选择了隐忍,所以才没有像影片中那些少年一样早早辍学,而是考上了一所2.5线的中等偏下档次的大学,算是保住了半壁江山。但现在,就连影片中美女老师那样的人,我都大可以鄙视她。原著小说里,对这个美女老师的履历背景交代得很清楚,是西南师大肄业,肄业意味着她虽然现在学生面前趾高气扬的,但她自己也是一个笑柄,用故事发生地的方言来说,她也是个撇火药。或许那个来历不明还喜欢装逼的插班生包京生对她的那个很怕、低三下四的态度,同样也是她对她的老师的态度,而她对包京生的态度,同样也是她的老师对她的态度。如果把她和她的老师会面的情况录成视频,让他们这个班的学生观看,我想,这该会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一件事啊。可能会有点像到了如今我们看2020年底那个Donald Trump 治下的漂亮国的那种感觉。而她去烂校的烂班任教,并且还能和男学生搞出绯闻,可能,一方面,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体现,毕竟大家都是撇火药,臭味相投嘛;另一方面,作为肄业的大学生,其实这个学历是大概可以和高中毕业划等号的,她得来这个岗位,显然只能靠“中国式关系”,在原著小说里,她最后作为成功上位的小三嫁给了校长,已经在暗示了一点,那就是不管她和男主有没有那一腿,她显然都是一个“勇于献身”的女人,而这样的人,在当下这个新领袖的时代,迟早得被撸下去。而校长这个人,作为打个喷嚏就可以把女主吓尿了的人,显然也是一个奇葩。这个角色又体现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位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校长,好巧不巧的,偏要姓蒋,大家都一口一个“蒋校长”、“蒋校长”的叫着,怎能不让人很快地就能联想到另一个全国、全世界都认识的那个蒋校长,似乎作者安排这个角色姓蒋,也是在暗示这所学校的三教九流的档次。而且更巧的是,这位校长每次通过广播通报批评的时候,其口吻不也正是山寨了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蒋校长,当年也是通过广播,发表那个“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著名演讲时的口吻吗?我们都可以据此怀疑此“蒋校长”为彼“蒋校长”遗落的私生子了。

影片中所反映的20年前的这拨人的青春显然是残酷的,甚至是血腥的,充满了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也充满了各种不正当的黑幕交易。从主观角度来说,女主的遭遇让我同情,引发我很深的共鸣,如果我某一天知道了这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女主的原型是谁,并且如果还能见到她本人,我一定当面向她表白。从客观角度来说,最近这些年,在故事发生地的这座城市,常被贴上一些过于河蟹的标签,一些跟影片中的气氛刚好相反的标签。我想对外地人说,不要盲目听信旅游行业和某些文艺界人士的宣传,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当地照样有丝毫不亚于别的城市的社会矛盾,丝毫不亚于别的地区的教育弊端、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校园暴力、人际关系纠纷、家庭纠纷、家庭暴力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撕裂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种种黑幕交易、贪污腐败等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社会问题、体制问题;而且当地人应该是很容易被带坏的,举个例子,已经进去了的某一届政治局常委的最后一人,虽然只是在当地当了三年书记,结果居然搞得好像他那个是一种传染病一样,把当地的干部队伍,一传十,十传百,人传人几乎都传遍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本省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部门,都能抓起来一大批贪官。所以当时当地那些公园里和茶馆里的老大爷都是说,把我们这里所有的公务员都枪毙了都是对的。在剧中所描述的这个时间段,正是上述那个“超大老虎”任当地书记的时候,而距离开始改变上述情况,还要经历整整一个十二生肖的轮回,所以剧中男主的爹,应该就是犯了大家都在犯的错,只是可能被政敌抓住了那个把柄,才导致男主家道中落,继而转去向他老师寻求温暖,继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所以如果你要长期待在当地散心或是养生,你同样需要做好应对这些问题的准备。而且我个人觉得这座城市已经不适合养生了,现在适合养生的,其实是它周边那一坨小城市,而不是它本身。

最后一点,很多影评都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影片中没有“母亲”的形象,这个群体集体蒸发了,甚至可以说是被黑化了,但我还是认同作者,因为当地女人的确如此。事实上就是 ,你要是出生在当地,不管家里是否有钱,只要你妈是个贤妻良母,那你都是幸运的,都相当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都可以知足了。所以不要被“川妹子”这块金字招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我们不能被东北人表面上的耿直和幽默所迷惑是一个道理,这也好比不能看到一个浙江人就一定认为对方有商业头脑是一个道理。如果你把“川妹子”想象得太好,认为她们个个都是女神,个个都是苍井空波多野结衣之流,或者认为她们是一群全智贤演绎的那种野蛮女友,这其实都是一种变相的地域黑,就像老外认为中国人都会武功、国内的又都认为河南人都是犯罪分子一样离谱。 如果你想去接近、去了解、去感受、去体会“川妹子”这拨人,那么,你最终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你会满怀希望而来,满怀失望而归,就像你去丽江之类的古镇景点旅游时的状况一样。至于我眼中的“川妹子”是什么形象,那就说来话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