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格蕾丝电影】。(ID:gracefilms)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Ms格蕾丝

据统计,共有600多万犹太人在二战中遇害,其中包括150万名儿童。

提起二战中的儿童,恐怕大多数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那是一抹触目惊心的红色。

...

今天,格蕾丝给大家推荐一部纯儿童视角的二战电影,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眼中的战争是怎样的。

《芬妮的旅程》

...

二战期间,法国成立了不少福利机构,犹太人纷纷将子女送入其中寻求庇护。

芬妮的爸爸被抓入了集中营,妈妈将芬妮和两个妹妹送进一家位于法国东南部的福利机构。

...

两年过去了,芬妮再未与母亲相见,母女俩平日里依靠书信保持联系。

...

孩子们的快乐生活被一个告密者终结,他们被迫转移到另外一家福利机构。

负责人福曼太太是个略显严肃的瘦削女人,第一次与芬妮等人会面,她便嫌弃其中几个孩子年龄过小。

...

福曼太太的管理十分严格,她会在夜晚叫醒熟睡的孩子们,让他们回答乔装后的法国名字,孩子们必须回答正确才可以继续休息。

...

不久之后,孩子们被迫再次转移,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瑞士。

出发前,福曼太太提出了几项要求:

1,一律讲法语。

2,牢记自己的法国名字。

3,无论谁问,必须回答去参加夏令营,只字不提去瑞士的事。

在火车站,福曼太太展示了她奥斯卡影后级别的高超演技,她声称自己丢失了行李,接着假装晕倒。

...

福曼太太成功吸引了几名警察的注意力,孩子们趁乱登上了火车。

...

途中,领队伊利抛下弟弟妹妹们独自逃跑,福曼太太任命芬妮为新任领队。

...

福曼太太的证件是伪造的,无法与孩子们继续同行,她与孩子们约定在安纳马斯会合。

芬妮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福曼太太临别前告诉她,害怕就假装,要为了其他人假装。

...

由于桥梁被炸,火车无法继续前进,所有人在中途下车。

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孩子们只能依靠自己,芬妮等人偷偷爬上了一辆开往安纳马斯的货车。

...

到达目的地时,一个负责检查车厢的铁路工人发现了他们。

这个善良的中年男人不但没有告发他们,还叮嘱孩子们十分钟之后再下车。

...

孩子们没有等到福曼太太,但一个男青年来车站接应他们,随后将他们送上了一辆满载犹太人的卡车。

卡车在途中被警察拦截,所有人被带走接受盘问。

在福曼太太平日严格的培训下,即使年纪最小的孩子也没有在警察面前说错话。

...

然而芬妮等人还是被关了起来,一个年轻的母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不惜出卖别人的孩子。

...

纳粹是孩子眼中的“怪兽”,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怪兽要屠杀犹太人,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出卖他们。

在我看来,每看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便会对人性多几分了解。

...

本片几乎没有血腥暴力的镜头,但同样令人心情难受,这种感觉像是温水煮青蛙,不会一下子疼得厉害,但却让你一点一点地痛。

在一位好心的清洁女工的帮助下,红十字会的人带走了这群孩子。

吃饭的时候,芬妮发现大家被反锁在屋子里,他们从一扇小窗户逃了出去。

...

孩子的世界永远是简单的,他们可以迅速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更善于发掘生活的乐趣。

...

维多的书包破了一个洞,父亲留给他的钱从包里飞了出来,孩子们全部帮忙捡钱,但却没有一个人将捡到的钱据为己有。

如果换做是一群成年人,可想而知那是何等丑陋不堪的一幕。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着铜臭味,只有在孩子的眼中,金钱才能给人带来单纯的快乐和满足感。

...

芬妮等人在一个残破的木屋里栖身,但几个年纪小的孩子因误食野果呕吐不止,芬妮和维多决定寻求帮助。

不得不说,福曼太太是位独具慧眼的伯乐。

芬妮是个尽职尽责的领导,她沉着冷静而又应变能力强,最重要的是遇到危险时,芬妮甘愿冲在最前面。

...

芬妮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她开门见山地对房主说,我是犹太人。

上天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这群孩子,他们再遇好心人。

一个叫尚的农夫收留了芬妮等人,孩子们在农场里干活换取食宿。

...

...

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只能躲藏在牲口棚里,但即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几只可爱的小羊和小狗便给他们带来了欢声笑语。

...

个子小小的贾克悄悄把搬运过的木头放回去,他认为活越早干完,大家便会越早离开,而怕被尚发现,贾克每天只搬运一点点。

孩子的世故不会令人反感但却惹人心疼,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但战争却逼迫他们早熟。

...

表面上这是一部儿童片,实质上却是一部视角清新的反战片。

维多身上的钱打动了一个偷渡商,他把这群孩子带到了距离边境5公里的地方。

孩子们拼命地在森林中奔跑,穿越铁丝网和危险的无人地带,在士兵的枪口下逃生,最终他们成功抵达了瑞士。

...

现实中的芬妮如今生活在以色列,本片根据她的小说《芬妮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

影片中的福曼太太、农夫尚、铁路工人、清洁女工,他们是真实历史事件中无数个“辛德勒”的化身和缩影。

当选择帮助犹太人时,他们也曾有过犹豫甚至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最终正义的力量战胜了人性的弱点。

善良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选择。

害人如害己!那个告密的女人被警察拖上了吉普车,等待她和她孩子的想必是某个集中营。

“报应”这码事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天堂与地狱是一扇门的两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一面推开这扇门。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