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他又一次看到这大地的面貌,重新领略流水、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火热的石头、宽阔的大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中去了 。”——《西西弗神话》

这是电影中通往死亡的路:

...

在影片中通往死亡国度的路跟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的著作《大图景》的中文版封面非常相似。当然这应该是个巧合,因为《大图景》的英文版本并不长这样的。但即便是巧合,依然是非常神奇的巧合。《大图景》的小标题也与影片颇为呼应。

这是中文版《大图景》的封面:

...

“根据量子场论,组成世界的是几种基本的场,而宇宙的波函数就是这些场能取的所有值的叠加态。”

——《大图景·核心理论》

“你好,我叫毕加索……不,我叫杰瑞,我是宇宙中所有量子场的集合。”

...

“我们中的许多人,远在真正到达生命尽头之前就曾接近过死亡。我们直面的是生命的有限。”——《大图景·前言》

“哎呀:我掉坑里了”

...

“好吃。我喜欢精致的大餐,虽然这顿不是,但也恰到好处。一段甜蜜的记忆,能满足基本需求的简单味道和香味,还有自己做饭的简单乐趣。这就是生活——一小段关于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在闪闪发光”——《大图景·存在主义疗法》

“披萨好吃啊喵”

...

“所谓存在,就在这里,就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能看见能碰到能影响到的东西。我们生命不是计划中的彩排,我们不是在一边测试一边期盼着真正表演的开始。只有这场表演,这就是我们唯一一场表演,它取决于我们。”——《大图景·聆听世界》

...

...

...

...

量子场的集合化身杰瑞既可以被理解为“神”,也可以被理解为包括我们的宇宙本身。灵魂观念是典型的形而上观念,再加上影片前半段关于小灵魂们寻找生命火花的暗示,充斥着先验色彩。男主将自己所热爱的爵士乐视为自己的生命火花与存在意义,更是强化了这种暗示。

在两主角逃亡人间并且投错了胎搞出一堆欢乐的趣事之后,忧郁而玩世不恭的女主灵魂在实在的体验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她反过来启发了男主。人是先有对世界的感知(现量),再将其化为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等(比量)。世界的真实性在于感知的第一瞬间。最真实的是感知,世界直接触动我们的感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想到关于颜色的词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颜色。在我们的思想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到那披萨、翅果和浪花之前,它们就已经触动了我们,成为了我们生命的火花。

在影片中,灵魂被设定为无法感知世界的不灭存在。她们不会被压扁,也没有触觉味觉,只知道披萨而无法感觉到食用披萨时的真实感受,也就是灵魂们有“比量”而无“现量”。缺乏感知能力也是很多人产生虚无情绪的原因。女主的灵魂在“投胎培训班”里接受越多的“人类群星”的培训,其比量能力就越强大,但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的感知能力的缺失,所以她陷入了虚无的困境之中。

如果生命火花是某种最终目的,那么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因为死亡将会让一切目的化为乌有。但如果存在本身就是其自身的意义,那么即便它们如白驹过隙,它们依然是值得体会。女主的灵魂对生命的无尽拷问在一趟投错胎的旅程中得到了改变,男主也超越了原先的框架,开始体验到更为广阔而细致的生命之美。

生命的火花不是某个被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而是生命存在本身。

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一个神叨叨的投胎故事里,蕴含着的却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内核。

...
“你就在海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