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近两年国产青春片可谓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无论是2017年的《嘉年华》还是2018年的《狗十三》,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片子。

而今年,新人导演白雪的处女作同样惊艳了一大批观众,被称为本年度最硬核的青春片——《过春天》。

...

本片在2018年便好评不断,一举囊括平遥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今年则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

被选为多伦多国际电影节discovery单元的开幕影片。豆瓣在近50万豆友的评价下,分数稳定在7.9分。

...

导演白雪曾说要:“重新定义青春片”。毫无疑问,她的确做到了。《过春天》无论从剧本、主题、还是摄影、配乐、配色都相当用心:

“掷地有声地叙事突破了电影边界,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推动女主角在穿过香港和内地实体边境的同时,也完成了步入成年的情感跨越”。

...

与去年上映的《天才枪手》类似,这同样是一部青春犯罪片,但导演的野心显然更大。

剧本中除了悬疑色彩,还有对特殊群体,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个体的关注。

女主角佩佩一人承担了双倍份的身份焦虑:既是“单非仔”(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人,佩佩出生在香港,享受着香港居民的身份和教育,却在深圳居住),又是“水客”。

...

这种双重身份的选择,来源于导演白雪的匠心:本着一切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她深入调查了游荡在香港和深圳间的边缘人群——“单非仔”和“水客”,并写了将近两万字的采访稿,剧本细心打磨了两年才成型,才有了“佩佩”和“阿豪”的存在。

...

佩佩的高中生活与我们大多数人很相似:形影不离的闺蜜,说谎称病去参加party,迟到后小心翼翼猫着腰,好逃过教导主任“容嬷嬷”般的凝视。

...

看似遥不可及却浪漫的要命的小梦想,对异性朦胧青涩的喜欢。没有堕胎、没有车祸、没有绝症。狗血的是电视剧,嗷嗷乱叫,认真贴膜的课间才更真实。

...

与我们不同的是佩佩更加分裂的原生家庭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加混乱的自我身份认同。

这些不同,则注定了她青春的基调:冷冽,孤独,暗藏危机,是雾霾蓝色的。

...

佩佩的父亲是香港的卡车司机,来往于香港与深圳之间,在香港有着完整的家庭,孙女刚刚出生。

作为私生女的佩佩与母亲居住于深圳,却因父亲香港人的身份享受着香港的教育,每天穿梭在“罗湖-红磡”的列车上。

...

私生女的尴尬身份以及香港与深圳两座城市巨大的差异造成了佩佩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分裂。

无爱的家庭和被父母双方忽视的成长境况使佩佩愈发孤独,在沉默寡言的表象下是她对爱和获得身份认同的渴望。

...

佩佩和闺蜜Jo约定一起去日本看雪,但机票对于家境不好的佩佩来说是一大难题。无论是在课间帮同学们贴膜、卖手机壳还是去餐馆做小时工所赚的钱都是杯水车薪。

...

因一次意外,佩佩通过Jo的男朋友阿豪的介绍,加入了花姐带领的水客组织——每天穿越海关走私手机来赚取机票钱。一直模糊不清的自我意识,在此时开始觉醒。

...

片名《过春天》,其实是“水客”们的一句行话:安全带货过了海关,便是过了春天。而对于佩佩来说,英译名“The crossing”则更为贴切:

既是十字路口,又是跨过。这一切不仅是“过春天”,跨过的还是她的整个青春。

...

在花姐的组织里,佩佩第一次获得了身份认同:不论是从阿豪那里得到的隐秘关怀,还是被花姐收为干女儿的特殊关照,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是佩佩梦寐以求的东西。

...

花姐团伙的小基地中其乐融融的景象,与佩佩乌烟瘴气的家可谓是鲜明的对照。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味:

佩佩隔着橱窗,看到父亲一家人在和和美美的吃饭。有羡慕有嫉妒,但更多地就像橱窗上倒映的影子一样: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

...

做了很久的局外人,在花姐那里,她终于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佩佩姐”。

不过,这一切也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像阿豪所说:她只是个孩子,叫什么佩佩姐。

明明早已存够了机票钱,并且阿豪也偷偷警告她,花姐不像她看到的那么简单,这一切比她想象中要危险得多。佩佩却依然沉迷其中。

...

私以为,佩佩的沉溺并非为了金钱,也并非不知道之中的危险。一个早熟的少女,心思定是极深的。

她不过是不愿意放弃这种“刺激”,只有在危险之中,她才能确定自己是存在着的。

“走水”不过是佩佩获取身份认同的途径。她的茫然、淡然到最后的决然,与马路上急匆匆穿过红绿灯的现代人并无区别,麻木之后的反叛,本就是常态。

...

当然,佩佩“单非仔兼水客”的身份本身也带有隐喻性质:香港与深圳,两座城,却不仅仅是隔了一道海关那么简单。

佩佩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正是香港与大陆、工薪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疏离关系的映射,二者间的鸿沟深不可测。

...

无论是大喊“I’m the king of Hong Kong”的阿豪,还是第一次来到飞蛾山俯瞰香港这座城市的佩佩和母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尽管他们再努力,依旧从未被香港接受,小人物罢了。正如Jo姑姑家里养的那条小鲨鱼,被生活所困,四处碰壁,无所遁逃。

...

除了独具匠心的剧本与深刻的主题,片子的摄影也相当用心。为了彰显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差异,导演组织了两支队伍,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拍摄。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片子中频繁出现的海关本是相当敏感严肃的地带,按照规矩连照片都不允许拍,但是导演以自己的诚意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可谓是殚精竭虑。

...

香港部分多以手持摄影为主,使整个场景更具有跳跃性和活力,而这也正是香港这座城的特质。深圳部分则以固定的、大景别镜头为主,也暗合了佩佩在深圳家中的沉闷抑郁情绪。

必须吹爆的则是片中佩佩与阿豪互绑胶带的场景,有人称:“这也许是国产青春片中最接近性爱戏的一次”。

...

沉闷逼仄的小屋,灼灼的红色光影,忽而闪过的一丝绿光,屋顶的排风扇,屋外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以及两个人清晰可见的呼吸声,全部都性感的要命。

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觉着撕胶带的声音都暧昧的让人脸红心跳。

...

什么最撩人?欲拒还迎,欲语还休。就像飞蛾山上那个被蚊子打断的吻,有些突兀的一个饱嗝划破了暧昧的空气,少男少女却也不见尴尬,腼腆的笑容后是体己的小欢喜。

在配乐方面,更让观者经验。罕见地用了快节奏的电子乐、密集的鼓点、刺耳的警报,每一下都砸在观者的心坎里,将一种神秘又危险刺激的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

...

调色方面则请到了《金陵十三钗》、《邪不压正》等多部电影的专业调色师——张亘。欲望之都的光怪陆离,青春校园的澄澈清冽。

...

每一帧画面的情绪都十分饱满,有孤独,有躲闪,有反叛,有破坏。有一切逃课喝奶茶的小确幸,也有义无反顾决绝与撞了南墙头破血流的残忍。

不破不立,一切都破坏殆尽之后,才是真正的成长。

...

青春啊,大概就是在十字路口兜兜转转后,一脚跨过去。无数次跌跌撞撞之后的一次和解:

她总会烦恼,总会忧伤,叹口气说算了吧,藏着心事说还好吧,就任性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