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这部剧有什么值得那些80后文青男高潮的地方?就因为它是康洪雷的三部曲之一所以就要吹捧?要我说,某党的重点从来都只在乡下,这部剧将战场硬搬到城市,迎合的是当年的城市化浪潮下人们对大城市的追求,对乡村的厌恶;还有这部剧通篇都是在鼓吹反智主义,文盲的四道风轻松碾压海归学霸何莫修,尤其是在战场表现和感情进展这两方面,难道当年的知识分子都那么胆小怕血?君不见,在当时的远征军、驻印军和74军等国军嫡系精锐里,投笔从戎的大学生士兵比比皆是;君不见,在当时的国军空军里,大量的飞行员都是海外华侨回国参加抗战的;君不见,在延安,知识分子们唱着《黄河大合唱》奔赴抗战前线。同样是富家子弟、海归和学霸,他们就怂了吗?而何莫修不管在战场上还是情场上,都是那样一副已经怂得已经不能再怂了的怂样,在情场上的表现都快赶上武大郎了,在战场上的表现又和早期的许三多有得一拼,而文盲的四道风却反而是贾宝玉+西门庆+关云长+岳飞+吕布的王炸结合。个人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确实有一点鼓吹反智主义的嫌疑;一方面,可能作者为了剧情需要,强行让何莫修的人设向北大屠夫陆步轩看齐;另一方面,作者和剧组可能受之前的《团长》的影响,认为把知识分子写得很怂是一个很好的噱头,所以需要强行安排进一个比林译还林译的角色。所以,心疼张译这个好演员。还有,80后那些个文艺男青年真没必要抱着“情怀”二字作文章,什么“哭得稀里哗啦的”都一股脑的往豆瓣上写。这片子太反智主义了,太读书无用论了,真没必要搞“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