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悄然之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人类终于只剩下两成。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里人类可以长生没能存在,马斯克脑的机相连也没怎么发生,人类被定义为濒危物种。
一个被设计成人类的机器人带着一幢小房子样的飞船漫游在太空里。
她叫洋子,她不是去炸星球,不是去买矿石,也不是要去消灭某个潘多拉星球的土著,更不是因为地球占据了银河系高速公路被炸掉而逃离。
她在送快递。 穿越无数个年头,在寂静无声的星云之间穿梭。没有恒星风暴,没有危机,也没有某种会寄生在身体里的虫。只是将一件件微小的物件,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里。
量子传送没能实现,人们只能依靠快递,哪怕是三五十年。
她不会老,可能不会死。她从肚子上将5号电池一节节的扣下,换上新的。她扫地,烧水,清理灰尘,日复一日豪无感情。
日常陪伴她的,是一只会因为扑腾蛾子不扑腾了难受故障的不会动的机器人。
机器人也是人,所以在传递哪些装满人类温情的快递和见到哪些自言自语踩着易拉罐玩,并告诉她“你下次来的时候,想必我已经挂掉了。”的人之后,她拥有了感情。
电影从黑白变成彩色的间隙,她笑了。 如果万物遵循一些看不见的最基本的原理,人类的感情也是进化的产物,机器人又怎么不能进化出自我的情感呢?黑客帝国早就给了答案,可惜当时不懂得,以为是哲学上的扯淡。
孤独是科幻逃脱不过的主题,《银河漫游指南》如是,《普罗米修斯》如是。

艺术是在自我表达的同时,表达他人。
所以一个从未恋爱的人会从撒哈拉沙漠里体会平凡的幸福,能在一个酒鬼的笑话里听出嘲讽。隔空对着那个消失了或者还没有消失的人握手,然后拥抱,消除世俗偏见的从心里说出一句“你好,朋友。”
艺术与文学相辅相成,都需要反复的持续沉浸式的体会。
这需要时间和安静。
偏生在感觉上,大多数人最缺失这两样。
各种工具书在解答疑惑,逻辑和调理占据着生活的绝大部分。
这些不看则以,一看就得反复反复过了几年几月还得反复的作品,多么的不合时宜。 人们脚步匆快,目光专注,几乎所有的力量都聚集在一个点,要击溃什么看不见的墙。
于是人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没有空隙。 于是哲思的公众号开始变成酸奶,一条标题之下,很难体会以前的那种感觉。 文学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越来越难以找到位置。
所以有人也会说:“这有什么用?” 你看,她停留在有用没用的牛角尖里呢。

于是那一句话果真被验证了。
人类思维进程倾向于越来越分化,细致和狭隘,亦即倾向于越来越迫切,实用和轻浮。
而人类的悲欢虽不相同,但是个体与个体的孤独确是异曲同工。一个人所遇到的,哪些曾经活着的人早就遇到过了。所以我们才会在浅浅的文字里,发出共鸣。才会觉得与作者遥遥相望,两心相知。才会有偶得知己之感,仿佛作者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正在阅读文字的你。
当我对世事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接受这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文章转载于公众号:司礼监首座太傅九千岁公主殿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tixDXG5DoMG1R4pfiQ5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