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比起徐峥在《我和我的祖国》中讨巧的小品式作品而言,陈可辛导演这部匠气十足、工稳到叫人腻烦的长片,更像是一部能承载所谓“女排精神”的电影。然而,在我看来,影片始终没能出离主旋律题材的固有模式。更何况在如今这样一个国际形势微妙的节点,不得不让人往排球运动之外的方向联想。题材本身又带来了诸多束缚:郎平个人的成长、转型、蜕变,八〇年代女排夺冠历程以迄今天后来者的继承,等等等等。还要贴合主旋律,我的天呐,想想就叫人头大。所以干脆就连导演本人,也没想清楚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尽管他走出了舒适区,尽管他拿出了几分诚意。
《夺冠》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进电影院前,我没抱任何期望。看完电影,果然没辜负我的期望。当然,这也不全都是电影的问题,一部分原因也赖我。
我是一个完全缺乏奋斗精神的人。这样说,似乎不太好,有很强的自我否定意味,好像我是一个怠惰的懒汉。所以呢,请让我重新表述一下我的自视:我是一个丧失胜负心到不应该程度、竭力避免非自愿地折磨自己的人,一个随性随便的人。我喜欢独处,畏怯人多的场合,很难信任团队合作。更糟糕的是,我是个不常运动的人,一个对体育了解无多的人,女排自不必说了。再加上对于民族精神、赛事荣誉总抱持怀疑态度,如“为国争光”之类口号难以打动我心,引起些许共鸣。
你不难看出,我是一个多么难以融入到这部电影语境中的人。不过呢,看完之后,还是带给我一些我觉得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是关于“运动员”和“体育人”(请原谅我用了这么一个怪说法)的身份,二者区别何在?正如我们为什么有“歌手”“音乐人”的分辨,我看并不只因为是否参与到词曲创作中去,而是看此人是否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成熟“职业精神”。这里的职业不是谋生差事,而是一种“技”,以及技能之上的东西。是什么呢?《庖丁解牛》说,“吾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说得通俗点儿,是:有没有“灵魂”。其实这也关系到影片的最大主题(至少在我看来),那就是:什么是女排精神?
这也是我觉得导演陈可辛自己没能想透、也没法亲身领会的东西。也正因如此,他只好借黄渤饰演的陈忠和之口,操着乡音指头戳着胸脯子说半天“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搞得跟和尚参禅一样,跟道童悟道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可道非常道”。这很不好,会容易让后人误会是安装心脏搭桥。
要我说,女排精神,是体育人的精神,而非运动员的精神。《夺冠》中这些形象,哪个是“体育人”呢?要我说,只有郎平。虽然此前我早知道郎平是谁,知道她是一位杰出的运动员,知道她代言过钙尔奇,但是对于那一代人的青葱岁月、体育生涯,辉煌与汗泪,我毫无了解。但巩俐老师既克制又有说服力的表演,能让我感受到“铁榔头”身上那股劲儿:坚韧亦柔情,既拼死命绝不服输,又讲道理有人情味。全面唯一濒近我泪点阈值的,是出自她口中的那句: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自己的排球。
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今天的年轻人,理应有更多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余地,而不是一味妥协于集体的呼唤。影片中林鹿决意离开球队,去报考大学,另寻出路,我觉得其实是进步的。如果始终处于被动地投入到一件事业中去,那么会很难取得什么成就、做出什么贡献。当然不乏有像朱婷这样,先是由于出身无奈,而后能从中找到意义和乐趣,坚持走下去的人。但无论怎样最要紧的,还是对个人的尊重。
这也是片中郎平一角和导演在观念输出上的难能可贵之处。尽管它看上去像主旋律集体洪流中一段小小插曲,也足以让我感到短暂且熹微的些微快慰——只是这么一想,未免又令我悲哀:这难道不应该是最基本的吗?
写到这里,我对这部影片的态度,逐渐生了一丝遗憾惋惜之心。这是我开初未料到的,或许因为我容易心软的缘故吧。明明在细节设计上,花了不少心力、人力、财力、物力,却没有把握好整体,既不能脱离一贯的叙事套路,又没能在幽微情节上有所挖掘,甚至连女排队员们的形象也难称立体、丰满。看完后你回头想想,能记住什么?梦话里说“再不拼就来不及了”?刚放话要弃练旋即回返?大年三十除夕夜扑防球?咬牙喊流血不流泪?
创作者撷取素材愈是精心挑择、仔细编排,最终往往就有设计感,不自然,除非能做到不露痕迹,这很难。我想,面对种种严苛要求和积年累月高强度训练,是个正常人都难免打退堂鼓。这之后呢?如何度过?如何克服?如何回心转意?这些往往才是真实的,具体的,可感的。要表现运动员卖力拼搏外的一面,恐怕不是年夜饭跟家人包顿饺子那么简单。
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更乐意看一部《郎平传》。她是如何从一个运动员,蜕变为一位体育人的?是什么影响了她的心态?她转型期发生了什么?她受邀成为美国队主教练出于何种思考?她被人指点贬损反映国人哪些心理?她自己怎样面对?她为了辞退归国做过多少思想斗争?她在接管低谷期的女排后缘于何故镇定自信?太多精彩、有意思的点被略去了,被一笔带过了,使得后半场情节设计过于具有目的性。连插叙老队友罹癌谢世,都显得“动机不纯”。
是的,影片的后半段,简直就是高清精剪的比赛转播,穿插不咸不淡的对话和回首往昔。这哪能看出新生代女排的精神成长呢?去老排球馆寻根忆苦就汲取前辈经验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能不能看?能看。不雷人,也不会太难堪,虽然把结果打在标题上,虽然一丝不苟把两次升旗非常耿直地拍了出来(后一次打电话的细节确实好),可能招致某些观众起立跟唱影响观影。不过,好看呢?说不上。巩俐和吴刚两位老师,人物形象都够成立。彭昱畅总给我一种憨憨之感,像给揍了一棒的颟顸愣头青,浮肿着眼袋,说“你赢我我陪你练一辈子”这样的傻话,倒也说得过去。黄渤老师无论是表演还是口音都比《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要对味儿得多了,只是他演的这个角色,老了之后总给我一种神神叨叨的观感。
并没能觉出梅林茂先生的配乐里太多出彩的地方,插入也总是有点突然。不过至少是增分添彩的。比赛镜头用小提琴比钢琴强。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