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之前看了剧情简介,本来不报太大期望,谁曾想影片会给心灵带来如此震撼,所以必须留点文字记录一下。
片名无声,表面是指男主的语言障碍,其实就算赋予他语言能力又如何?人微言轻,能用动作表达日常需求就够了,给他再多的台词也无意义,毕竟在他这个社会层次,听大于说。比如男二,内心是有做人的底线,也能开口说话,可最后还是迫于无奈接了这单拘禁人质的活,语言功能失去了实际意义,无异于男主。
剧情方面谈不上有多新颖,同题材的国产小成本作品有很多,为什么不能达到同样的高度?除了刘亚仁精湛的演技外,导演的潜台词很关键,也就是作品的内涵。
1,男主的妹妹和女主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年纪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有着天壤之别,这是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吗?显然不是。影片中可以看到,在短期的“培训”之后男主的妹妹也能维持家里的整洁,也能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对比人物?或许是导演对教育资源不公的讽刺和批判,试想一下,二十年后,男主的妹妹和女主分别会是什么状态?如果没有这次邂逅,女主极有可能对男主妹妹这样的人报以轻视的态度,而且这种轻视在道德上看似站得住脚,因为社会已经将贫穷和懒惰以及愚昧联系在一起,这种无形的道德绑架或许才是导演想点破的毒瘤。
2,观影过程中我曾对结局有个预判,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原来导演想表达的内涵比我想象的更深。成人的世界我们太熟悉,善恶与尊卑在这个年纪似乎已成既定的事实,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但是,如果这一切都与童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呢?那这个社会还真得好好反思。导演通过女主最后一个镜头成功表达出对病态社会症结根源的披露,一边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连赎金都不愿支付,一边是对自己无害的绑匪,拼命把自己从真正的人贩子手中救了出来,女主选择了前者,她在老师耳边轻声细语的那句话掀起整部影片的高潮,物质文明在这一秒打败了人性,女主最后对前者那恭敬的一鞠说明了一切。然而女主本身是什么?她只是当代教育的其中一个产物,她代表的不是个人意愿,而是整个民族未来的价值观,人性是取是舍?导演在这一秒敲击着社会的底牌。
3,生活元素一直是韩国电影的强项,小屋,食物,衣服,还有用汗水代表的温度,这些才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导演默默地强调着这些,这是很高明的,如果在影片中设置高端的对比产物,整部影片会肤浅很多,这种表现手法正好与片名呼应,无声,能感受到的人自然能发现这些细节,对于穿金戴银的土豪观众,你说再多他也听不进去,他或许只会在观影后谈一谈片中出现的跑车型号或是哪位女星的曼妙身材。
4,影片并不是纯黑批判,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导演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只是藏得太深,导演自己都不好意思摆到明面上来。片中刻画了两位警察,年长一点的男性警察显然不太中用,后面上场的女警那是相当负责,同样的身份,不同的形象,预示着什么?可能导演是希望女主这一代能像女警一样洗刷前辈的耻辱,希望这个社会自我蜕变,当然,就像这一幕发生的背景环境一样,一切都被黑暗笼罩着,喊得再响也近乎无声。
5,深度影片都会将核心悖论留给观众,以男主的妹妹为例,她未来的人生所面临的是女主这样的上层社会,在得不到女主的援助时,她应该怎么办?是努力读书考清华北大?显然不可能。是安分守己自食其力?那可能会沦落到和男主一样的境地。是冒死一拼巧取豪夺?道德和法律会让你无处容身。她该何去何从?这才是影片最深的内涵。
最后,顺便谈一谈清道夫这个设定,这个浅显的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你锦绣华服,明日他衣冠楚楚,擦屁股的人始终不变,当然还有一样没变,那就是无论谁登场,对待低等奴隶的态度没变,因为他们不在水平视线。就像很久以前人们批判资本主义的说辞一样,情愿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为什么?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谁给谁洗脚?谁给谁按摩?谁给谁系鞋带?谁给谁擦屁股?
PS:你还想生二胎吗?我本该给你讲讲身边那个熟悉的社会,但转念一想,哎,算了,不如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