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影评不知所云。
1、开头从欧洲到美国的移民之船,是全片的背景设定,而每次船上都会有人在瞥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高喊 “America”,这种对新大陆的向往则是全片的靶子,也是最大的反派,如果你把钢琴师看成正派的话。
2、钢琴师代表的是欧洲旧大陆文明最精华的部分,如贵族精神、海洋文明等,想想为什么是在“头等舱”捡到孩子而不是其它地方?头等舱就暗示了最高贵的部分。全片对钢琴师的父母没有任何着色,因为他的父母就是欧洲文明本身。
3、小号手是美国人,上船后吐的七荤八素,钢琴师则让他松开钢琴制动,在船舱里弹着琴随着波浪起伏滑来滑去帮小号手治好了晕船,谈笑间从容自若,与小号手的狼狈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的喻义是,我们老欧洲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风浪就把你们搞晕船,小菜一碟。
4、对决爵士乐“发明人”就更明显了,爵士乐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货,钢琴师从开始的轻视到最后的绝杀,以及最最后的 “F*ck Jazz”,这跟孤独何干?
5、钢琴师船舱内的那面照片墙,贴满了他跟伟大人物的合影,那些伟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生在欧洲长在欧洲,移民或拜访过美国,他们也是欧洲传统和精神的象征。
6、前一刻还围绕在钢琴师身边听演奏的人,下一刻听到“America”的叫喊立马潮水般退去,只留下钢琴师无奈的坐在原地。这是新旧秩序的又一次典型冲突。本片其实没有正反派之分,导演只是把新旧秩序的冲突展现给观众看,观众有自己的选择。
7、而全片最悬疑的场景,钢琴师下不下船,他走到船梯的中间,到底下不下,镜头在给了纽约栉比鳞次的高楼长时间的特写之后,又让钢琴师走回到船上。这一段是更加明显的冲突,海洋文明的骄傲终于还是抗拒了对新秩序的融入。
8、19 世纪是欧洲最后的辉煌,“1900”的名字也再明显不过了。后半段小号手在遗弃的弗吉尼亚号上寻找钢琴师,已经是二战之后的时间;而船舱里破败的内景,象征着战后一片废墟的欧洲,但就在这废墟中,钢琴师也就是旧大陆精神和秩序的象征,一直在骄傲的坚守,最后在美国人的炸药中从时代中让位。
到处都是这种赤果果的明示,所以这片跟天才和孤独有一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