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1990)的劇情介紹
曉恩(張曼玉飾)留學歸來參加妹妹的婚禮,期間發覺與母親葵子(陸小芬飾)的隔閡與矛盾隻增不減。直到陪母親回日本探親時,她才真正開始了解自己的母親。原來在抗日期間到滿洲投靠哥哥的母親,結識了當時身為軍官的父親(李子雄飾),并與其結婚,戰後決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門生活。因生活習慣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令母親與公婆同女兒之間的隔閡與誤解不斷。然而在母女倆終于取得了溝通與諒解之時,卻從大陸傳來了從小帶大曉恩的祖父中風不良于行的消息,向來和他們不和的母親卻要求忙拍戲的女兒一定要去......
客途秋恨(1990)的影評
成人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丈量故土
太戳心窩子了,上一次在電影院這樣涕泗橫流還是《詩人》。我似乎格外中意異鄉人的故事,仿佛是在照鏡子。倫敦中餐廳裡的春卷、遙不可及的BBC面試機會、白人朋友稱為“oriental”的項鍊、夜店裡無人問津的孤獨…這些我都懂。這是曉恩的異鄉 ...
從《客途秋恨》到《客途秋恨》
一開始隻是注意到電影中低回反複的小曲“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查閱網絡得知,這是一首有名的傳統粵曲,名字就是《客途秋恨》。這首粵曲的創作史可追溯至清代嘉慶年間,最初是一個名叫纓艮的學者描寫妓女凄婉生活的 ...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許鞍華根據她媽媽的經曆拍的一部電影。關于小人物被時代潮流裹挾的悲情人生,也關于母女如何達成和解。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在日本别府的海邊,聽完母親講述曾經的陳年舊事,張曼玉扮演的曉恩緊緊抱住母親,那一刻,她放下 ...
許鞍華的知識結構:為何是香港?
作為一部自傳式電影,對于了解許鞍華本人及其作品有很大幫助,電影本身很簡單,拍攝手法也有些老套,不多講。我主要想記錄下,許鞍華的自我認同是如何建立的,她對于香港的認同是如何建立的。看完這部影片就會知道,許鞍華的爺爺魂牽夢萦的是中國,對 ...
借碟的時候,朋友說,就聽歌好了,電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後,我倒是不贊成他的說法。
是很舊的片子了,有問題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
其一是母親和小舅吵架後酒後大哭,“我要讓他們看看,他們有的我都有”;
其二是母親回憶父親當年挽留她留下的情節,“我的記憶中,他是這樣說的,‘我希望你留下來永遠和我在一起’”;
其三是爺爺對曉恩說,“不要對中國失望”。
回頭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噓,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命運是那麼可悲,
“生命是一條任性的河川,急急緩緩,甜甜酸酸。秋天
我總覺得媽媽是張艾嘉演的...
以家庭個體經驗,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卻最終變成歸地。而隔岸遙望國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個人的體驗。卻讓人感到能與曆史相接,收尾時氣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國,中國會好起來的。令人垂淚。自傳題材能讀到導演不少個人密碼。那些東西在以後的作品反複出
許鞍華自傳,“不知身是客”,倫敦-澳門-香港-别府-廣州以及閃回中的滿洲。前半段真是不怎麼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戲,陸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後面到了日本,才慢慢開始找到感覺。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會感人罷!以及“不要對中國失望”
許的自傳式電影,有很多懷舊的元素,香港澳門廣州日本……爺爺說的“不要對中國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發酸。而編劇,竟然是吳念真呢。
總是要把對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陸小芬總感覺太年輕,而且表演情緒過度
背景是巨大的國族曆史問題,處理得比《人在紐約》踏實。劇本降落在母女關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僅止于此。這片子大概是理解許鞍華的鑰匙,若文藝便要談生命,若政治便要談仇恨,“越親的越遠,越遠的越親”,剛剛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