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的劇情介紹
鴉片戰争後,駐紮香港的英軍中彌漫着對于南中國地區熱帶濕熱氣候的焦慮與恐懼。19世紀流行的瘴氣理論将瘟疫和空氣、環境與種族聯系起來,而這些焦慮間接地決定了香港直到今日的階級分化和空間形态。這一時期港英政府開始着力于港島的綠化,香港植物園的建立同時又肩負着為大英帝國博物學科收集整理殖民地植物和自然知識的任務。英國博物學家對于植物的檔案需求促進了外銷畫在歐洲的流行。本作品着眼于梳理殖民地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擴張對于粵港空間與自然形态的影響,也試圖探讨在這一框架下東西方文化抑或商貿交流的模式與今日的異同。
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的影評
(本文發表于“電子紙鎮”公衆号)王博與潘律的雙屏影像論文《瘴氣、植物、外銷畫》(2017)通過三組核心意象的相互勾連,揭示了其與英國在華殖民統治(尤其是鴉片戰争導緻香港割讓的曆史)之間的深層對話。作品聚焦于邱園皇家植物園在華植物采集 ...
裝置、文本、影像和found footage的配合特别好,細膩詳實又不故弄玄虛。
難得看到一部華語裝置/論文電影。
#2024東亞女性影像藝術展·南藝
裝置藝術的即視感更強烈些,感覺更适合在展覽中循環播放
對長片印象挺好,這次看了短版有點不經看。片子的方法論在殖民研究、東方學裡算樣闆戲八股文。觀感像是讀海外漢學家專著,課題切入足夠有趣有噱頭,寫作方法照本宣科,結論闡釋荒腔走闆,離東亞社會很多内容真實面貌相去甚遠(還好本片沒有這個走向),比如田曉菲。
植/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