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姑娘Lachinoise(1967) 中國女(港)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主演:安妮·維亞澤姆斯基/讓-皮埃爾·利奧德/朱麗葉·貝爾托

語言:法語

類型:劇情/喜劇

上映日期:1967-08-30

法國 96分钟/Argentina:99分钟

中國姑娘Lachinoise(1967)的劇情介紹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區。銀行家的女兒維絡尼卡在一位已同雙親外出度假的女友處借來的住宅裡,召開“馬列主義共産黨”支部會議。房裡堆放着一大批小紅皮書,牆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寫的毛澤東語錄。在從北京傳來的無線電廣播聲中,維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維亞”的命名,以紀念被法國共産黨開除出黨的這一同名小說的作者波爾·尼贊。支部成員包括青年演員吉羅姆、女傭人伊沃娜、畫家基裡洛夫和大學生亨利。維洛尼卡給支部規定的任務是“進行兩條戰線的鬥争”。正值此時,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進來。他血流滿面,是在巴黎大學同法共黨員們進行關于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辯論時被打傷的。這使維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線”的正确性,即不僅不與法國共産黨為伍,而且視其為主要敵人……
導演戈達爾醉心于宣揚毛澤東主義,他的這部機敏的諷刺作品激怒了循規蹈矩的批評家。戈達爾當時的妻子AnneWiazemsky在片中飾演一個哲學系學生,她對校園裡的四個毛主義小組成員很同情。他們的目标老是為外界因素所幹擾,如招貼海報,紅寶書,教條化的頌歌等,似乎總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能對實踐活動給予任何一點思想上的支持。
戈達爾顯然處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盡管在描述他們的狂熱時盡量向革命者的傳統風格靠攏。

中國姑娘Lachinoise(1967)的短評

  • S/Z

    研究文革,學習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和輸出價值觀:傳統文化是不行的,傳統文化是女性的,是被觀賞、被想象的,像日本文化西藏文化那樣,被拿來當做“東方”保護和把玩的。文化是要創造性的,“史無前例的”,文革中的破壞,是打破自己的東方想象。

  • 米粒

    其實這一部裡那些本來很經常讓人出戲的戈達爾的标志性的跳接、亂配音樂已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收斂,隻是在前半段的小組學習段落配合了一些,以展示年輕學生關在屋子裡就想搞革命的荒誕--但戈達爾不是取笑,是真的在思考左翼思想的未來可行性,這一切發生在68前夕就說明了很多。火車上的對談很精彩

  • 海帶島

    漂亮的文藝青年們學毛選搞暗殺拍戰鬥電影 最後成了被招降的中産階級 其實 革命這種話語體系 都是有閑的青春才能支撐的

  • 謀殺遊戲機

    戈達爾這不安分的左派分子永遠這樣狂熱極端,而他的天才之處也令普通人和其他新浪潮導演難以望其項背。越戰泥潭,薩特無望,蘇修難堪,一群法國青年将目光投向東方。跳切,絮語,毛語錄,三原色,革命就是恐怖,1967一語成谶。

  • 冰紅深藍

    戈達爾轉入政治電影時期的标志性作品。1.對巴黎毛主義者狂熱活動的描繪預言到了68年的五月風暴。但戈達爾的激進立場與電影本身又有距離,電影更像是對過着資産階級生活卻空談革命的青年人的諷刺。這也是戈達爾的左翼電影難以逃脫的内在矛盾,而激進實踐又會淪為恐怖主義。2.作為論文電影,手法基本與新浪潮時期相同,五花八門的間離手法,中斷聲畫的黑底三原色字幕卡,對圖片和字詞的拼貼,聲畫分離與媒介自指。3.各式自指/自嘲/自批:語言——三原色吃遍天、(演員們)将政治與戲劇/現實與遊戲混同、重新把語詞看成材料與聲音;擦掉一黑闆的作家名,僅留布萊希特;直視鏡頭的攝影師;每次打闆瞬間畫面都被大叉否定/強調。4.對國際關系的遊戲式扮演:國旗眼鏡,玩具飛機大炮與超級英雄漫畫,紅寶書掩體與變形收音機槍,箭射名人照片牆。(8.0/10)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中國姑娘Lachinoise(1967)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