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曾經的神劇,無論從腦洞、劇情、深意上都無可挑剔。
這部劇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業無法匹及的高度。
每一季都有故事能夠驚豔到我。
第 一 季

作為最高分的第一季,首相與豬這一情節至今仍舊成為《黑鏡》最著名的一幕。
綁架了公主的綁匪提出要首相和一頭豬XXOO,進行全國直播,不然的話他就将公主撕票。
最終首相在輿論壓力之下被迫向全國直播,換回了被綁架公主的一條命。
首相選擇做這件事竟然是因為所謂的“民意傾向”,所謂的twitter上和臉書上的熱門讨論決定了這一切,
在媒體時代,社會輿論已經在法律和道德之上了,首相的種種決定都要屈服于民意。
可笑的是,所謂的民意不過是民衆為了看熱鬧,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站着不腰疼地發表着言論。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把輿論無限地放大,才有了這樣的結局。

第 二 季

第一集講述的是女主角Martha失去所愛之後,在哀傷之際,她使用了人工智能,克隆了已死的男友Ash。
盡管好像失而複得,但畢竟人死不能複生,克隆無法完全仿真所愛,Martha這時再次認知到Ash已死的真實。
她的心情轉瞬間跌到谷底,如此反反複覆的情緒,讓Martha帶着克隆到情人殉死的懸崖邊,要他跳下。
感情不是即插即用的機器,真實的人類情感是克隆機器人無法比拟的。
它,脾氣好、善解人意、會做飯、甚至做愛都強過他。
可,它不是他,它,隻是他的漣漪。

第 三 季

我覺得這是最有意思的一季。
第一集《急轉直下》講述了一個很特别的評分系統。
每個人對每個人都要評分,而分數決定一個人的生活際遇,它成為了社交媒體時代的信用記錄,關乎人們能否取得衣食住行的資格,關乎能否被允許進入某一個圈層。

第二集《遊戲測試》講述了一場虛拟現實的恐怖遊戲測試。
主人公由淺入深地體驗了内心的恐懼,到最後,被永遠困在了虛拟世界之中,而這個過程,僅僅用了0.04秒。

第四集《聖朱尼佩洛》講述的是永生,人死後可以将意識上傳至雲端的系統,永遠活在一個極樂世界裡。
隻是這樣的意識到底還算不算活着,它隻是一堆數據而已,能代表完整的一個人嗎?

第六集《全網公敵》講述的是政府監控。為了維系世界的正常運轉,政府和科技公司合作制造了人工智能蜜蜂,它們隐秘但無所不在,随時監控着可能犯罪的人。
但最終,這些生物遠遠超越了人們的想象,成為了殺人武器。

第 四 季

第六集《黑色博物館》,一開始講述了三個細思極恐的故事。
(1) 情緒診療器可以使醫生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病人痛苦,有助于确診病情。而一次病人 死亡的意外讓醫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于是他為了體會這種快感不斷地折磨其他人。
(2) 一次車禍中妻子凱麗死了,通過意識轉移手術,她的意思放入了丈夫體内。兩人共存,但是争執越來越多,到最後丈夫殘忍地把妻子意識再次移植到一隻玩具猴身上。
(3) 當年博物館長以一筆錢買下了死刑犯的意識。為了賺錢,他把死刑犯做成了全息投影。
前來觀光的遊客隻要拉下操控杆,就可以重現死刑犯被電擊緻死的場景,并收下每一次死刑犯受刑是的痛苦畫面。

這一天,小黑女孩正是死刑犯的女兒,來為父親複仇了。

第 五 季
《黑鏡》前四季的故事劇情都有跌宕起伏,關于科技的腦洞也是非常新穎,講述的主題都非常深刻。
結果到了第五季,評分直線下降到了6.6分,裡面的科技概念有點炒冷飯嫌疑。

下面跟大家聊一聊第五季的故事。
不想被劇透的可以跳到文末獲取在線觀看鍊接,隻是看完真的會失望的。

第一個故事叫《 生 死 搏 擊 》。
主角是一對好基友,丹尼和卡爾。
他們有一款很愛玩的遊戲《生死搏擊》。

可是自從他們有了各自的家庭之後,就很少聯系了。
多年之後,就在丹尼的生日,卡爾送了丹尼最新款的《生死搏擊》。
某天晚上,卡爾邀請丹尼上線進行對戰,這款最新版遊戲是一個沉浸式感官虛拟現實遊戲,裡面發生的一切都能體現到肉體上。

一開始畫風是對打。

可是到後來,打着打着,滾着滾着,畫風就開始偏了。。。。

你們可是一對好基友呀!怎麼能夠做出這種事情。
一開始丹尼是拒絕的,可是後面卻愈演愈烈。
按照他們的描述,遊戲裡面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每晚上線後,他們二話不說就開始脫,完全沉浸在快感之中無法自拔了。

當丹尼沉迷遊戲時,他卻漸漸忽略了自己的妻子。
夫妻之間的激情已然消失殆盡,丹尼沉淪在與好基友的“畸形”感情之中。

就在結婚紀戀日這天,妻子向他抱怨。妻子不明白為什麼丈夫會變成這樣。

陷入婚姻危機的丹尼決定放棄這款遊戲,回歸家庭。
可是卡爾對這款遊戲仍然是念念不忘呀,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又來找丹尼了。
在卡爾的勸說下,丹尼蠢蠢欲動,忍不住又玩起了遊戲。

丹尼心裡越來越矛盾,這樣的關系何時是盡頭。
于是他提出來要與卡爾在現實中親吻一次,如果沒有感覺就停止一切關系。


但是卡爾還是不願意結束這場遊戲。
兩人打了起來,以警察局收尾。

故事的最後,夫妻雙方做出了妥協。
在丹尼生日這天,兩人互換了禮物。

妻子的禮物是戒指盒。
這天她将脫下結婚戒指,去酒吧過一晚單身之夜。


而丹尼的禮物,就是一晚的遊戲時間。


故事終。
這集的标簽是:中年婚姻危機、同性群體、未來沉浸式VR
未來科技帶給人們的體驗将無所不能,它極有可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但是過渡沉迷于虛拟世界又會失去對現實生活的熱情。
所以,如何才能平衡好虛拟和現實?也許這一命題的思考很快會出現在我們身上。

第二個故事叫《 碎 片》。
男主是個開網約車的司機,未婚妻車禍去世後,他成天堵在一個科技公司門口,想劫持該公司的高管。
(還記得夏洛克的死對頭莫裡亞蒂嗎?)


一天,他遇到一個穿得西裝筆挺的黑人,心想這一定是高管,于是便将對方帶到了野外。

結果一經盤問,才發現對方隻是個小小的實習生。

男主當場暴走了,這一下子打亂了他的計劃。
他隻好先把黑人小哥綁架起來,帶到偏遠地區再想對策。
不料被警察盯上了,逼到荒野後,男主隻好與警察僵持着。

其實男主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聯系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想要直接對話。
于是他讓實習生打電話到公司。

然後是一連串的轉接 。 。 。 。 。 。



最後終于找到了公司的創始人。

找到創始人之後,男主并不是勒索,隻想想簡單地反饋一下“用戶意見”。
未婚妻的去世,就是因為男主不專心開車導緻的車禍。


就是因為别人的一條點贊,導緻了一場車禍。

男主還說,這款軟件已經成為了他的日常習慣,每天都占據了他大量時間。


軟件的創始人也很同情男主,他也深知現在的軟件已經違背了初衷。



失去未婚妻之後,男主深深的自責,早就不想活在世界上了。
他隻想完成最後的傾訴,把内心的話告訴軟件作者,希望軟件以後能夠向好的方向發展。
最後,黑人小哥聽完男主的話後,也深感同情。
他決定阻止男主輕生。

故事的最後,警察不得已扣動了扳機
故事終。
手機使用上瘾,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實在不明白《黑鏡》怎麼會選擇如此平庸的一個主題。
經過冗長的一段叙事之後,隻為了引出因為對手機軟件上瘾而發生的意外事故,實在讓人失望。

第三個故事叫《瑞秋、潔可和小艾希莉》。
這個故事情節有點低幼。。
首先,有一位女歌星叫艾希莉,她很有創作才華,擁有着無數粉絲。
她說歌曲都是自己做夢的時候想到的,然後起床後立馬記下來。

有一天,艾希莉發布了以自己建模的AI人工智能玩偶,小艾希莉。

然後我們的女主作為她的粉絲,當然要懇求爸爸給她買啦。
女主從此迷上了這隻玩偶。

故事回到艾希莉,其實她過着自己并不喜歡的生活,觀衆面前的她隻是順着經紀人的意在表演,賣弄着虛假的人設。

經紀人發現艾希莉越來越不聽話了。


于是對她下藥,歌星變成了個植物人。

緊接着,經紀人以她睡着都能作曲為賣點,讀取她的腦電波編輯成歌曲,糊弄粉絲。


女主的玩偶看到電視裡這一幕,腦子短路了。

經過女主和她姐姐的一番搶救,機器玩偶活過來了。

隻是這一次,她腦海裡的限制器被解除了,然後激發出歌星艾希莉的所有記憶。
原來她的電子腦是完全克隆艾希莉的意識。
她很清楚這是一場騙局,于是勸說女主一起去營救 真實的自己。
接下來,女主順利潛入病房救了歌星。

而另一邊,經紀人正打算利用全息投影的噱頭,将艾希莉這個人設帶回觀衆視野。

他們一行人立馬趕去阻止這場陰謀。

結局不用猜都知道,自然是一夥人來到會場,揭開了經紀人的陰謀。


故事終。
明星人設造假,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玩偶,這些内容我們現在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在科技這點上,故事沒有任何腦洞和創新。
也許,它想表達的是,科技很容易反噬人類,但這次,面對人類的貪婪,科技反而實現了自救。
以前的《黑鏡》,大多都是講述科技濫用最後以悲劇收場,突出科技的可怕力量,讓人以為看的是恐怖片。
這一次的《黑鏡》,側重于科技與人類生活的平衡,沒有特别大的腦洞,劇情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結局更加樂觀化。
不過,我相信這才是未來科技的趨勢,它會造福人類,而不會反噬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