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于威尼斯電影節的《氣球》,在剛剛過去的平遙電影展上受到了廣泛好評,朋友圈很多影評人朋友認為這是萬瑪才旦導演最好的作品。抱着不低的期待,去了電影院,還好電影沒有讓人失望,這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

與之前萬瑪才旦的作品相比,《氣球》的風格發生了一些改變,實驗性質沒有那麼強,視聽語言上也是新的嘗試,而這次女性題材的選題,可以視作是對其創作風格的一種新嘗試。

...

《氣球》秉承了他一如既往對電影意向的運用能力和攝影造詣,但今天重點聊一下電影裡的色彩運用和動物隐喻象征,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手持鏡頭和在魔幻的場景中長鏡頭的搭配使用大家可以去電影院飽眼福。色彩上白色代表着死亡和不吉,紅色代表着吉利和希望。對應着紅白喜事,生老病死。

...

老人的死亡也是裹屍布是白色的,種羊的到來,孕育生命,得用新紅蓋頭讨個吉利。白色氣球是避孕套代表着不吉和死亡(阻止生命),紅色氣球是玩具,也是希望的代表。種羊和母羊的隐喻不言而喻,一開始電影男主人公就說不好下羊羔的母羊沒有用,其實隐晦的說出了他對生育這個事情的态度。種羊也在電影中反複提及,卓嘎說到自己丈夫像種羊一般,而那頭懷孕了但不吃食的母羊,其實到最後觀衆也不知道她到底下羊羔沒有,而在堕胎那場戲中,卓嘎看到了在醫院外面的母羊,電影最後,不能生育的母羊逃離不了被送去屠宰場的命運。母羊的困境,便是卓嘎的困境。

...

靈與肉的思辨,在萬瑪才旦的電影裡經常體現,《氣球》也不例外,他從來不回避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哲思,電影裡面的主人公們,有着虔誠的宗教信仰,有着對生命生離死别的尊重,爺爺的死亡是忽然的,孕育新生命也是忽然的,正如那些在高原的羊群,它們也是忽然的聚攏散落。另一方面羊的交配也代表着原始生命力,這些高原上自由的生物,種羊和母羊在羊圈裡自由繁育。
羊群似乎在如同生命般流動,正如人的生命一樣湧動,而這種不确定性象征着天地之間生命的循環往複的自然規律,不由人定。這些象征代表着藏民們最原始的生命力,而孕育新生命無法阻生的話題其實也暗示着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命力的頑強。電影的名字叫氣球,從海報上看,這是一個妙用,白氣球既指避孕套,又指象征自由的紅氣球其實氣球在電影符号語言中是一個氣球是一個很脆弱的東西,很容易破滅,但是也象征着自由,電影其實一開始就暗示,萬裡無雲的天空電影裡面有一架飛機,群像戲就是大家都在看飛在高空的飛機,而結局氣球飛向高空,又是一場群像戲擡頭看天空,這裡完成了一個邏輯閉合。用黑格爾的話說:“一個民族有一些人仰望天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關注腳下的事情是沒有未來的。”用中國更通俗的話說:“人應該往上看,向上走。”

...

電影其實有很多小細節講述三代人不同的世界觀,電影一開始就就是兩個小孩把父母避孕套吹成了氣球玩,但是爺爺居然不知道這是何物。這裡其實要講的不僅是性教育缺乏這個問題而是一種對傳統習俗與新事物發展的思考。爺爺其實代表着最早那些對傳統習俗保持的老人,他們因為上了年紀,對新興事物不論好壞都保持着警惕的狀态,并且影響第三代人,電影一開始他就說摩托車這玩意有馬好用嗎?在他的觀念裡傳統的馬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電影裡最明顯的就是看新聞那個畫面,試管嬰兒作為人類科學技術的前沿代表,反而被老人家批評并且關閉靜止傳播。縱觀他之前的作品,萬瑪才旦導演更關注官方(主流)身份與個人(民族)記憶對峙之态勢,民族志電影其實就是一個縮影,對于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他們并不是剛通網和電,而是本能的拒絕外部事物對他們傳統觀念的挑戰。老人代表着家庭地位的權威,宗教的長老也代表着世俗世界的權威。宗教的長老影響着家庭裡的權威的代表,而家裡的權威影響下一代人的教育,所以在堕胎的時候,連在上學接受過教育的兒子最後都求母親不堕胎,因為他也相信這是爺爺的靈魂轉世。

...

但對于電影裡第二代人來說,父親不允許兒子休學,母親堅決不生下一個除了上面要罰款,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教育問題,越生越窮,孩子教育程度越來越低,到最後隻會重複上一代人的命運,變成《龍脊》裡面放羊的小孩一樣,隻知道放羊娶媳婦生娃,然後又重複上一代人放羊娶媳婦生娃的命運。父親母親代表的第二代人,他們知道知識或許真能改變這幾個孩子的命運,他們能更好的走出去,隻有通過更好的教育,才能從閉塞的空間中往上走,而這些年輕的孩子,更有機會不被宗教和世俗偏見影響以後的人生,恰如那兩顆紅氣球一樣,或許有一個失敗了,但是終有一個會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更自由的天空。導演要表達的便是相對落後的地區更需要這樣的氣球,這樣的種子。三位女性的不同身份及代表這個電影是典型的區域性的家庭電影,裡面牽扯到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是展現藏區同胞日常生活的浮世繪。電影通過三位女性的不同身份及代表來講述故事,也展現出女性在夫權、父權、神權下的困境。卓嘎是典型的藏族女性的代表,她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繞着家庭,照顧孩子,贍養老人對丈夫畢恭畢敬,傳統的藏族家庭婦女的形象呼之欲出。很多時候她的家庭地位處于偏下,但是導演沒有把她完全塑造為毫無進步意識的女性,而是在全家人反對她堕胎的時候,她仍然自己獨自去醫院堕胎,雖然在醫院堕胎失敗了,但是結尾是開放式的,家暴後,她去了寺廟靜休,誰也不知道這個孩子會不會降生。卓嘎雖是傳統女性,但是仍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質疑有上師的想法,雖然被暴力阻止,但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已經是開始萌芽。

...

尼姑是卓嘎的妹妹,她代表着特殊的宗教象征,她和卓嘎看上去差不多大,或許之前出生成長環境差不多,但是遇人不淑最後出家了,在電影裡面她和教藏文的老師是另外一條副線,原本設定不幸福的她,同為女性應該站在姐姐這邊才對。但是導演設計了一個藏傳佛教裡面”靈轉世“的情節,讓代表宗教的妹妹也堅定的認為姐姐應該把孩子生下來。《何以為家》裡面的12歲的贊恩在法庭上控訴自己的父母,不應該再生孩子讓他們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信教國家,是不允許堕胎的。另外一處對比的就是,這種宗教轉世的說法,嫁接到女性身上,其實和那頭母羊一樣,她們成為了生育機器一般,生了三個兒子的卓嘎自己說道,還不如當尼姑的妹妹。

...

而那張飽受争議的電影海報,其實已經暗示,宗教勢力介入且深刻影響這些牧民的家庭。萬瑪才旦導演在映後采訪說:“如果卓嘎是一個漢族女子,那麼她堕胎不會有這樣大的阻礙。"電影對宗教習俗的批評性思考是電影的大亮點。

...

而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的周措大夫,她可以選擇自己生育多少個孩子,并且可以讓下一代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這也說明另一個現實因素,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底氣。相比之前的作品,氣球明顯更加成熟,《氣球》也是萬瑪才旦導演第一部不帶實驗性質的電影,所以對普通觀衆也更加友好,擔心看不懂的電影完全沒必要。再說了,看不懂的話,去電影院看完之後可以看我這篇影評。但是百分之一的排片讓很多地方的影迷朋友無法去電影院大銀幕上看這個電影,我也是費盡周折下班之後趕緊去看的,怕晚了就下檔了。

...

最後,我給這個電影打8分,毫無疑問這是是一部優秀的國産電影,也會是我今年的十佳電影。相比那些院線爛片,《氣球》這部電影太值得大家去大銀幕支持看。

作者:二十八畫書生

本文首發于俠影映畫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肝稿不易,期待你的點贊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