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看完之後,就從網上買來了書看。隻是書看完了就把心得記在了手機裡,然後又拖了三個多月才來簡書更新。
看書遠比看電影有意思得多,電影略過了好多人物的情感,因此人物沒有小說裡飽滿,電影固然可以通過場景、服飾來表達人物的情感,但那似乎太浮于表面,未能觸及靈魂。
“糟老頭子”,原來這是喜寶對勖存姿的第一認識。
看到勖存姿和喜寶關于誰先愛誰的對話,忽然明白愛情是一場較量,隻有旗鼓相當的兩個人才配談愛情。
人們常說,說一個慌得用十個慌去遮掩。喜寶的電影呢,做了一處改動就得用十處改動去彌補其中的邏輯。整體感覺:
1. 喜寶不夠美,郭采潔沒有展現出亦舒筆下喜寶的美,那小說中多次提到的絕美的胸呢?郭采潔的美太單薄;
2. 情節牛頭不對馬嘴,在小說中勖存姿射殺的并非宋家明,而是劍橋一名物理系教授,因為他和喜寶走太近,兩人互生情愫;(在電影中,勖存姿射殺宋家明明顯理由不住。因為改動太大,我好像都混亂了);
3. 小說中勖存姿有太太,而且和喜寶還有好幾次交集,而電影中隻交代一句太太已過世;
4. 小說中喜寶救回了神志不清的聰恕,而電影直接虐過了這一段;小說中喜寶陪聰憩做了最後的手術,聰憩甚至請喜寶照顧自己的孩子,聰憩的丈夫來解釋求得喜寶諒解,電影也都略過了;
5. 小說中喜寶的母親嫁到澳洲最後在澳洲自殺,而電影中喜寶母親一直都是一個人。
………
這樣的省略太多,而且把這個人的情節放到那個人的身上,讓我感覺這是一篇東拼西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