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值得的肯定的是在電影藝術和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 。李安依然勇于用激進的技術(120幀+4k+3D)探索和拓展電影的邊界。作為一位在好萊塢的華人導演,值得敬佩。《雙子殺手》是李安在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再次嘗試。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闡述一個概念 。以往的膠片電影,為了在二維屏幕上營造三維空間感,一般都用鏡頭的畸變,拍攝手段、光影深淺的變化營造立體感。但本電影換成3d模拟真實的人眼技術,那麼以往的經驗不夠用了,創做者要考慮基于真實環境下光線該如何布局。本片中細心的觀衆可以發現近景和特寫人物面部很少有大面積的陰影,同一空間前景和後景的光線基本一緻。也就是說布光随着空間關系放大而增大了(好萊塢經典三點式的布光等手段在這裡失效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随之而來的還有焦點的變化,因為前後空間在視覺上被拉開,人物之間前後的距離,也被放大,那麼焦點變化會使空間再次放大。這種差異性會造成一種錯覺:片中的場景就在你前面,一出真實的事件正在上演,我在直接體驗角色之間的情感傳遞。(下面一定說人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
120幀的技術對演員也是一項挑戰,優秀的演技會放大,缺點同樣會放大。好在威爾史密斯成功完成任務,一人分飾兩角,特别是青年的自己,演技都在大量的近景特寫鏡頭下完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片動作戲上因新技術的應用,明顯發生了變化。傳統追逐戲上會有大量的不同視角,利用快速剪輯通過視角的不斷變化來影響觀衆感知空間的變化,營造緊張和刺激的氣氛,引起觀衆情緒的變化。本片就摩托車追逐那一幕來說,鏡頭時間變長了視角變化少了,但觀衆卻有親臨車禍現場的感受 ,這都得益新技術帶來的沉浸式體驗。(補充一下:很多人在觀看本片動作戲時會有種奇怪的感覺。我這裡單獨說說,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以前因技術限制,高速運動的動作很難拍到細節,所以以往的動作片都用運動模糊制造緊張感和激烈感,回想下早期的香港武俠片你就明白了。但這種方式犧牲了演員的表情和周圍的環境細節,為了彌補這一點,一場動作戲上大多會穿插一些慢鏡頭或者靜止的特寫鏡頭。本片因為采用高幀新技術,在高速運動中所有細節都會呈現出來,如親臨現場,這和以前的觀衆的觀影習慣不一樣,所以有點不适應是很正常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片講了一個老套的故事,基本上下一幕會發生什麼劇情走向如何,觀衆基本都能猜得到。劇本缺乏創新,沒什麼明顯的長闆,這确實是個遺憾,但這個動作類型劇本也沒什麼明顯的短闆。我也不知道李安為什麼會講這麼一個故事,也許是技術上的激進,選擇一個保守的劇本也是處于商業上的控制風險的一種手段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事作為電影的載體,它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代表電影全部。有些導演注重講故事,有些注重講故事本身,李安這次明顯選擇了後者。李安是一名善于挖掘故事主題和演員表演潛力的導演。這部電影至少從戲劇層面來說《雙子殺手》成功完成了技術革新和傳統叙事的融合,起碼對我來說這是沉侵感很強烈一次觀影。這部電影早一個星期在國外上映,口碑兩級分化,北美觀衆和專業媒體都凡響平平,法國那邊則以誇贊為主。的确作為一個商業類型片此片商業上确實沒有什麼亮點。但是因新技術的加入,本片你就不能以以往更具娛樂性商業片的眼光看待它,本片探索性和實驗性的意味居多 。李安更多的是開啟了未來電影的大門,此後3D電影是否是高幀的天下,我們未嘗可知。至少肯定的是本片上映為目前如一潭死水的好萊塢激起浪花 。
觀後感:自從近視以來,看世界從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