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觀後感——虛構的天堂
(依照我自己對劇情的理解對部分情節引用)
我一直相信荀子“性惡論”,簡而言之,我認為“人性本惡”。
純真的童年時代是一個成年人虛構的天堂。
孩子是單純的嗎?
孩子和大人的界限在哪裡?當我們學會用外衣包裝自己和世界的“惡“。
病房裡,朱永平為避免追究到王瑤的弟弟,暗示朱朝陽向警察隐瞞真實情況。朱朝陽看似無心地用一句“大人不是教孩子要誠實嗎”直擊要害。這是他對成人世界的質問:你們把孩子當傻子嗎?大人自顧自為孩子包裝好這個世界,沒有邪惡,沒有欺騙,而無視留下的矛盾,這個虛構的天堂是大人給自己的安慰。朝陽媽對朝陽說“你快點長大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這是她搪塞兒子的方式,面對孩子的疑問,她不願意或者說不知道怎麼給出解釋。包括她和景區經理的情感關系,包括和朱永平的離婚。
但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
當我們在自己時間線上往前走得越來越遠,我們慢慢忘記:當自己是那個孩子時,也有猜忌、自私、不滿,我們也想要一個解釋。而當自己變成了那個“大人”,我們依然對自己的孩子說出同樣的話“你快點長大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這是一個無奈的循環,看似奇怪,卻内有定因。
性格内向但心思缜密的朱朝陽是非常敏感和聰明的,在大人面前他反向學習,也去僞裝自己,假裝感受不到妹妹的欺負、爸爸的偏袒、媽媽的偏執、父母對關鍵問題的回避……這變成一道無解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必然存在。而累積的怨恨和不滿終究要爆發,困獸終究等待一個掙脫牢籠的機會。講話毫無顧忌的朱晶晶,一句“爸爸隻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徹底激怒朱朝陽,而朱朝陽把自己的妹妹推下去的那一刻,他想獨占父親的愛,自私傾倒手中的天平,他選擇漠視一條生命,心中的“惡”爆發。
童年是溫情的嗎?
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别處》一書中,用“人造的”來形容童年,因為“溫情隻有當我們已屆成年,滿懷恐懼地回想起種種我們在童年時不可能意識到的童年的好處時才能存在”。換句話說,回到“大人”的身份,接觸了複雜的社會、人性,面對袒露的“惡”,他們厭之懼之,所以回頭看自己的童年,予以溫情寄之。溫情是成年帶給我們的恐懼。
孩子的中心僅僅圍繞自己,而成年人需要獨自面對自己和社會。當重心慢慢移開,與豺狼社會過招,更多的是來自社會的壓力,注意力不單單再隻關于自己,原本赤裸裸的“惡”,有一部分需要被藏匿,而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不知覺的,我們的确和曾經那個還是孩子的自己越來越遠,因為我們來不及時時自省,中間的一段過度(慢慢忘記)好像是突然消失。所以一二代父母态度的“繼承”,這樣看似重蹈覆轍的循環的确是符合邏輯的。我們隻願記住美好的過去,給自己無意識地虛構一個溫情的童年,而我們不再能記得當時的感受和情緒。
當孩子變成大人,才接受了——虛構的天堂。
而局外人——曾經的局内人,看到了那個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