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筆

            願我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題記

    至今仍記得《泰坦尼克号》中那個帥氣的哈羅德·洛威沉船後唯一一個劃船回去救人的船員。他就具有一種叫“社會責任感”的品質,有責任心、不自私、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可電影中也有讓人心涼的場景,就是下面這張圖片中自私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們為了苟活,竟當自己的丈夫掉入冰冷的大西洋時,都不願劃船回去救,當然後面她們的結果也沒什麼好的,她們一邊期待希望,一邊等待死亡……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我因臨時想去看一位很久沒有見面的朋友兼同學就坐公交去了她的學校,在坐公交的路上,可能是因為司機開車不穩,也可能是那位女大學生沒有抓穩,導緻突然間她就往前倒,她的正前方也就是她滑倒的地方剛好是一位婆婆帶着年幼的小女孩站的地方,然後當她往前滑倒時,她下意識的随便抓住她前方能抓住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她變摔倒的同時邊拽住了那個年幼的小女孩,人也因站不穩而同時向那邊倒去,這時那個婆婆說:“啊,你幹什麼呢?别往這邊撞”,說完,把女大學生的手從孫女身上推掉了導緻女大學生站不穩倒在地上。其實這個婆婆隻是怕自己的“寶貝”孫女會被拖倒,别人怎麼樣跟她沒半毛錢關系 隻要她的孫女和自己沒事就好,這個行為不好評判說對與錯,因為站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也不同……

        看到這裡,我不經想起美國的蘭德公司。

美國的蘭德公司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或聞所未聞的。而正是這個公司,在60年前,由于準确預測"一旦美國參與朝鮮戰争,中國必将出兵朝鮮",一炮走紅,從此确立了蘭德公司世界第一智庫的顯赫地位。它可以說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決策咨詢機構。

聲明:此報告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隻具有其參考價值,思考比評價更重要。

蘭德公司調查報告: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隻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隻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緻自私,冷酷……                                                    其實當時的我也是站在旁邊的,隻是當時我的手中拿了東西,所以我沒有第一反應去拉她一把,我若去拉她一把或許她就不會倒地上了,但我沒那樣做,我也要反思為什麼我會變這樣……我真誠希望自己能“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