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這部一出場,便迎來高光時刻的神劇可以算得上是今年的“國産之光”了。
無論是服、化、道,還是鏡頭感、或是配樂,都可以堪稱是一流水準。絕對的5A級良心之作。
本劇講述了唐玄宗末年,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張小敬(入獄前為“不良人”,也就是古代的警察)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内拯救長安的故事。
什麼叫神劇?
神劇就是“極緻的匠心”,神劇就是“耐人尋味”的細節,神劇就是“津津樂道”的情節。
《長安十二時辰》之“細節殺”
《長安十二時辰》裡每一集标題裡的日晷顯示的剛好是本集劇情發聲的時間,更極緻的是,每集開頭日晷的色調都有差異,差異剛好與時間契合。

禮儀的細節,唐代的“叉手禮”,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部劇中得以再現,不僅如此,劇中唱喏的動作、音調的打磨,無疑為我們還原了泱泱大唐之風。


美食的細節,劇中張小敬吃的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因器得名,多用大水盆做盛湯器皿。大塊的羊肉架就擱在水盆上,按照顧客要求,現切現調。

火晶柿子是臨潼特産,“赤如火,涼如晶,皮薄似紙”,果子通紅通紅的,個兒不大,皮兒很薄,不費什麼勁兒勁就能剝下來。劇中男主像喝椰子一樣吃柿子,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長安十二時辰》之“服裝殺”
這部劇可以說是為一衆開篇就嚷着“學日本”的無腦觀衆好好科普了一回我大唐的文化,不是我們學日本,是日本學大唐,無論是和服還是今天的茶道都是源自唐宋。
彈幕區裡吐槽李必的道冠戴錯了的,這恰恰是道具組的用心。

服裝的高度還原:
長安官吏、庶人、軍人“缺胯袍”-

唐代織錦胡服-

瀾袍,吸收了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改良而來的官員服飾,绯色為常見的中高級官員服色,提花紋樣和服飾顔色均體現官位等級

盛唐時期女子服飾腰線上升,上升至胸部以上,以豐胸為美的唐朝,最大限度地修飾女子身材

旅贲軍、右骁衛、龍武軍、神武軍,劇中出現的四支隊伍從服飾到歸屬的區别?服裝大師用心了。




大奸相林相的半臂休閑裝,臂是類似“坎肩”的休閑服,在唐朝非常流行普及,男女都穿(女性穿的通常叫“半袖”),穿在長衣裡面或者外面都可。上圖中間是唐代半臂的實物,右邊是敦煌壁畫裡一個穿好了半臂的男子正在穿外袍的場景。由此可見,該劇的還原度。

《長安十二時辰》之“曆史殺”
《長安十二時辰》力求還原的是真真切切的曆史,而在這段曆史中,每個人對“盛唐氣象”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有的是現代的、有的是臆想中的,而導演曹盾的牛逼之處就在于,他是真的深入骨髓去為觀衆呈現,就像他說的那句:“我的要求并不是還原大唐,我是努力想要還原大唐的一天”!

“我希望觀衆能從這一天裡看到的:這個城市原來可能早上起來大家在幹什麼、中間是要幹什麼、晚上要幹什麼、這個節日是怎麼過的。”曹盾說。盡量真實,這是導演的要求,也是導演未來呈現給觀衆的一道視聽盛宴。

“長安城的每個坊,包括西市東市都是方形的形狀,非常得規整。西市的主街道大概是在15米到16米,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記載來做的。”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了讓妝容能夠貼近曆史,同時又能盡量貼近當代人的審美,上妝時就要更加用心,據化妝指導張麗透露,女子妝容要一層層疊加才顯自然,光粉底階段就要用掉一個小時。

《長安十二時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劇組的态度,更看到了國劇的光輝時刻。一部好戲,總是能曆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