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演員看似樸實,和喜劇演員完全搭不上邊,其實,當他們開始表演時,我們便發現這些演員壓根就是演喜劇的料。

他們沒有令人一看就想笑的外表,卻用紮實的表演根底完美生動塑造一個個捧腹角色,一開口就令人想笑。

王千源無疑就是這樣的人物。

影片《鋼的琴》中,他輕車熟路一般塑造一位落魄也幽默的工人父親形象,為了給女兒造出一架鋼琴而動員那些因為生計而疏遠了的哥們,衍生出不少的歡樂和淚水。

與其說這部影片處處笑料,倒不如說這是一部黑色幽默劇。

...


黑色幽默劇,除了幽人一默之外,所附帶的黑色現實色彩更讓我們深思。

劇中将焦點對準一群下崗工人,男主角陳桂林(王千源)和女友(秦海璐)自組小樂隊服務婚喪嫁娶儀式。

幾個人頂着漫天大雨在别人喪禮上深情一般演奏具有新疆味兒的《懷念戰友》,本來一個悲傷的場景卻看得我們想笑。

一如這部聽着像極了紀錄片的片中,卻看得忍俊不禁又沉思感動。

那些總響起的不同風格的音樂着實為影片增貼一抹亮色,似乎也在表明東北人天生就具有一種無處不在的樂觀。

不論天大的難題,好像他們在咋咋呼呼之間輕描淡寫地就把難題解決。

其實,這些音樂更直抒胸臆一般地宣洩着劇中人物的心緒。

...


不得不說,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還是攪亂作為觀衆的我們的心底一湖平靜,泛起陣陣漣漪,卻讓我們樂享其中,甘心随他們走一遭悲喜無端。

音樂一會兒是俄羅斯的《三套車》,一會兒新疆味兒的《懷念戰友》、一會兒又切回香港金曲《我想偷偷地望一望他》,一會兒又民族風《步步高》……

如此不少的音樂出現,竟和賈樟柯的影片有幾分相似。

隻是賈氏影片中的音樂更多是标志時代背景,更多是一種對流逝往昔的回望。

而劇中則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宣洩人物心緒。

除此音樂,影片的選景也頗有幾分賈氏影片中的被時代抛棄的一派破敗。

影片把鏡頭更多地對準了荒涼破敗的工廠和宿舍——

曾經盛極一時,響躁一時的大工廠和宿舍。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國有企業掀起破産兼并的洪流,數以萬計的在職工人一夜之間慘遭裁員,判若兩人,成為無業遊民。

...


片中這些下崗者再見曾經投入火熱的廢棄舊址,想必戲外的我們也能懂他們心情。

這些對逝去的無可奈何我們早已在賈氏電影中随鏡頭跟着那些被時代遺棄了的人物多次感悟。

卻正是這些行走在社會邊緣的人,他們曾經不屈不饒地追求過,承受過,掙紮過,也悲喜過。

影片唯一瑕疵便是叙述略顯累贅,本該在一個半小時解決的戰鬥卻愣是到了近兩個小時才結束。

如果陳桂林在造琴失敗,對女友深情告别時結束,不完美卻留白的結局算得上一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完美之作。

人生大概這樣,能接受有雜質的友誼,也要經得起夢想破滅帶來的挫折。

大概生活已是沉重,電影不能再關上希望之窗,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也更能激勵我們前行。

畢竟,拼過之後才能得到豐滿的果實。

而拼,就是人生的本來姿态。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佳作,值得我們花費兩個小時與之走一遭,信心叢生地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