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是抱着失戀沒地發洩想要大哭一場,這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淚點還挺足的。
畢竟誰都不可能面對用血肉築成的橋梁,無動于衷。
有一些地方也值得肯定吧,沒必要一棍子打死:
(1)人物:表演到位,無話可說
(2)畫面:較為真實,的确反映了修橋的艱難曲折(因為兩個小時反反複複,就沒有修好過)
(3)拍攝手法:突破常規,居然出現了倒叙,和《記憶碎片》的手法還有點像。并且還是以親曆者之口講述,回憶
(4)語言:突出了地方方言,傳播了部分方言文化,至少在我聽見鄧超說江西話的時候,我感覺格外親切
不過有很多地方還是不盡人意,讓我很失望:
(1)拍攝手法:雖然是倒叙,但我感覺這種愛國熱血片用倒叙莫名其妙,尤其是在每個鏡頭切換前都會有關鍵詞提示,比如“橋”這種字眼,不是全片都體現了嗎?
(2)作品風格: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感覺是看完了中文版的《敦刻爾克》,我覺得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我也找不出任何相似之處,哦,确實,相似之處就是都有戰争,都有軍人。
《敦刻爾克》講述的大概是在大撤退時海陸空三軍所作的貢獻,而《金剛川》展現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士兵修橋支援的犧牲精神。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最後一次時間快到了的時候可以搭人橋過河,前幾次被美軍炸毀的隻是小破損卻無法過橋?是一定要通過完整無缺的橋嗎?
(3)主題:我想主題過于明顯了,《金剛川》的英文名就是《The sacrifice》,是的,犧牲,但總覺得在該片中所謂的犧牲精神就是送死,裡面的人物以為自己“犧牲””了就可以千古流芳。
例子有很多,張飛故意暴露自己的隐藏炮位,點火示威,的确很解氣,但這是正确的消除隐患的方式嗎?有沒有考慮過步兵的安全呢?
并且,41發炮彈雖然隻用了30多發,和美軍硬碰硬,卻始終未打中;但四肢不全後,隻是發了一炮,就驚人地打中了美軍的飛機,是因為關磊犧牲而感到的憤怒助威呢?還是美軍膨脹放水?
我覺得主題的突出也有些刻意了,第一個是電影名,第二個是借美軍之口直接說出,第三個是人物的犧牲鏡頭太多,且規模龐大,直接突出主題。
類似的作品還有《八佰》,通過士兵的“為國捐軀”表現出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犧牲精神,真的确很感人,但我想這并不是曆史戰争片唯一可以表現的主題,犧牲一次會讓人潸然淚下,多次相同的犧牲場景出現就會讓人麻木。
觀衆的眼光變得越來越刁,已經不再滿足于場面的宏大壯觀,情節的跌宕起伏,背後的深意才更是觀衆會去考慮的。
我想,在今後,如果情節隻是因一時沖動的愛國情懷造成的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愛國熱血片,我們不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