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初愛他們的父母,等大一些他們批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王爾德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大火,我抱着“怎麼會有這樣的家庭”的想法看了小說原著。果然電視劇的改編将人物矛盾銳化,使觀衆看的咬牙切齒,随着蘇明玉打怪升級,解決家裡一個又一個難題,大家直呼過瘾。
你看,在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有勇氣當着面對父親說一句:“爸,你當這個爸真的不合格”誰又能對着家裡來找茬的親戚橫眉冷眼,報警處理?
蘇明玉能,不僅因為她厲害,更因為電視劇版本裡蘇大強和舅舅之類的人壞的太直白了。現實中有幾個親戚這麼直白的不要臉?
更多的是看似對你溫情脈脈,錦上添花的好,實則打着對你好的旗号幹涉你,遇到事情又各掃門前雪的冷漠。現實中的傷害,滴水穿石,除了暗自舔舐傷口,誰又能事事拎的清呢?
比起被罵火了的蘇大強,我更關心這本書背後的女人——蘇母,她利用蘇大強解決了自己和弟弟的城市戶口,為了不離婚,生下來蘇明玉,生而賤養,死後,在子女心中的形象幾經颠覆。
我知道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蘇母與明玉這對母女看似水火不容,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和父母念着怎樣的經呢?
1.越愛越傷人
通過小說中斷斷續續的描寫,我大緻了解了蘇母:她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她的婚姻是被母親強迫的,為了幫助她的弟弟,也就是電視劇中出來訛錢的舅舅,她犧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蘇母有點像遇見安迪前的樊勝美,對自己的這份責任甘之如饴,樂此不疲。她重男輕女,對女兒一再苛待,因為同為女人的她也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蘇母偏心兒子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讓人懷疑她真的讨厭自己的女兒嗎?
作家郝爾曼•羅塞說過: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是憎恨他身上屬于你自己的某部分。

人的心理有一種防禦機制,心理學上稱為“投射效應”,按照弗洛伊德理論,人的意識中會有一些罪惡的,我們潛意識裡無法接受的想法,這些想法令我我們矛盾、痛苦,所以人們會發起心理防禦機制,把不好的思想埋入潛意識裡,并且努力成為我們喜歡的樣子。當我們看到别人身上有那些我們藏起來的特質時,我們把對自己的讨厭轉化為對他人的讨厭,這樣就減輕了内心的負罪感。
蘇母看到與自己性格相像的女兒,怎能不想起自己?一輩子強勢獨立,黃牛一樣拉扯整個家庭,也許她潛意識裡不喜歡自己的強勢、精明能幹,所以把自己的不幸轉嫁到女兒身上。
明玉恨這個媽,但恨的另一面恰恰是愛。
因為在乎,所以據理力争;争而不得,所以張牙舞爪,面目全非。面對得寵的哥哥明成,她半分不讓,你進一尺,她必高出一丈,在家人眼中,這個妹妹才面目可憎。
蘇父要和保姆結婚,明玉出面擺平了此事,書中寫到,事後明玉反思,驚訝的發現自己犯了兵家大忌,在家人面前,她作為強者竟然顯得有幾分霸道,與她的待人之道“作為強勢的人,即使心中張牙舞爪,平日裡也得将手腳捆住了别顯山露水”不相符。

對三教九流的人,明玉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面對親人,她卻一再原形畢露。就像《最好的我們》裡說的:
最容易令人感到溫暖和驚喜的是陌生人,因為你對他沒有期望;最容易令人感到心寒和悲哀的是親人,因為你愛他們。
2.有種宿命:長大後,卻成了你
小說中蘇明玉最恐懼的是像她的母親趙美蘭一樣強勢,讓整個家庭陰盛陽衰。可整個蘇家,最像母親的人恰恰是她:強勢,精明,能幹。
她想擺脫的卻塑造了她。
我記得小學作文寫《我最敬佩的人》,我的作文從“我的媽媽有着中等身材......”開始,到最後升華成“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人,但在我心中媽媽是我最敬佩的人”。
也許從高中,不,也許是初中——從我越來越強壯、而父母漸漸衰弱開始,我們的矛盾就越來越多。我逐漸融入社會,練得銅牆鐵壁,面對父母,帶一身戾氣。

現在的他們,思想陳腐,觀念老舊:身體不好要看病吃藥,他偏要硬抗;退休後應該多和同齡人活動,不要一天悶在家,他偏說人心隔肚皮;該享清福的時候,還想着掙大錢,卻掉入陷阱……
怎麼現在的父母還沒有我懂事呢?
我的理想從“要做一個像爸爸/媽媽一樣的人”,到絕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但父母的影響早就刻在我的一言一行裡,就連我開心的表情,雀躍的腔調,不理智的情緒都和他們神似。
真是應了那句歌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3.我們是父母可以依靠的山
原著小說匆匆結尾,電視劇的改編彌補了這一缺憾,蘇大強得了阿爾茲海默症,走丢了,明玉在老宅附近找到了他。原來,蘇大強時空錯亂,以為自己回到了十多年前明玉中考的時候,他偷偷拿錢給明玉買習題集去了。
明玉終于知道父親當年竟存了半年的私房錢就為了給她買一本習題集,這麼懦弱的父親,竟然默默地為她付出過。我們也終于看到了蘇母照顧小明玉的畫面,那慈愛的樣子和尋常的母親沒有區别。
即使是最親密的人,我們也看不到全部真實的樣子,我們看到的父母隻是我們“想”看到的。

《請回答1988》裡40歲的德善說:
“我想回到那個時候,見一些人,
年輕如泰山一般的父母,好想見他們”
也許我們與父母的争吵,敵對,是一次次試探,是想試探父母是否如過去我們記憶中一樣——一樣強健。
我們或許還沒準備好接受,印象中如泰山一般的父母,現在卻需要我們來保護了。
所以我們感到慌張:為什麼他們的聲音不再響亮如鐘,為什麼他們的腳步不再輕便,為什麼他們的笑容不再青春有力?
為我遮風擋雨的父母啊,把我擁入懷中的父母啊,我守護神一樣的父母啊,為什麼讓我看到你們的歎息、眼淚、疾病和哀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大意是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開心他們的高壽,一方面恐懼他們的衰老。
我們一邊流連于童年的美夢,一邊掙紮着背負起責任。有時候想為父母好,卻用了生硬的方式,打擊了父母的自尊,适得其反。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嘉賓說:“父母是擋在死神面前的一堵牆”,因為有這堵牆,所以無論我們多少歲,我們仍可以安心做父母的孩子,來日方長。
三毛說:“我們的父母是恒星,我們回家他們永遠是在的。”父母在,生死太遙遠。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趁着父母健在,學會與正在衰老的父母相處,讓我們成為他們可以依靠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