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在上世紀80年代,社會對于同性戀的接受度并不高,甚至這種跨越性别的愛會遭到批判與抨擊,十七歲的Elio對待這樣的情感也十分謹慎和猶豫。作為觀影者,我所羨慕的不僅僅是Oliver的出現帶給了Elio最難忘的夏天,還有Elio父母對于這種情感的保護與接受。在停電的夜晚,父母告訴他可以随時對他們敞開心扉;在他怅然若失充滿不确定性時,母親告訴他Oliver也很喜歡他;在影片結尾時,父親與他的對話是一段十分值得借鑒與反思的内容——“為了快速愈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緻在三十歲時,自己的感情就已破産。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給予的便越少,但是為了讓自己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現在,你充滿了悲傷,别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别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回想自己的十七歲,那時候真正的“敢愛敢恨”,在最敏感易碎的青春期裡愛慕一個人,情緒和情感會不斷被放大,但也正因為體驗過那種情感帶來的對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大多數人後來都選擇不再用力地去愛,逐漸變得麻木、冷淡、無感,不願再将自己完全交給一段感情。而Elio父親的那段話,給了Elio勇氣,也給了觀影者勇氣,去感受愛,體驗愛情中所有複雜的情感,不要讓自己的情感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