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月22日,韓國的N号房事件在國内引起大範圍讨論,不少人稱這次事件很有可能會像當初的《熔爐》、《素媛》一樣被拍成電影,成為韓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從而改變社會的電影之一。

...

那些改變社會的電影,免不了被打上“自黑”的标簽,卻真的用電影的力量改變着社會現狀。


02

《熔爐》2011(韓國)

...

《熔爐》中變态校長在廁所隔間上的詭異一笑成了比恐怖片更恐怖的噩夢。

這部電影取材自2005年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兒童被性侵暴力事件。2011年9月電影《熔爐》在韓上映。韓國社會被深深撼動。

電影上映第九天,光州警方組成專案小組重新偵辦此案。電影上映第三十七天,韓國國會通過了“熔爐法”,對幼童性侵罪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并廢除公訴期。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2007(美國)

...

根據1965年發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真實虐童事件改編,案件被稱為“發生在印第安納州的最可怕的犯罪事件”,影片的拍攝主要根據當時法庭的紀錄。

電影上映後觸發了整個社會多角度的話題:鄰居的和來訪者的無視、受害者的膽怯、父母的失職都是造成這場悲劇的原因。這部電影不是簡單地控訴這起虐童案,也引發了對如何避免虐童案再次發生的讨論和思考。《美國田園下的罪惡》登上了《時代》周刊,也深刻影響了美國立法對兒童權益的保護。

《羅塞塔》1999(比利時)

...

這部電影于1999年上映,獲得了第52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榈獎。

影片講述了一名剛滿18歲的少女羅塞塔擺脫了成天酗酒虐待她的母親離家出走,并開始找工作努力獨立生存下去的故事。

電影本身題材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讓當時的比利時政府開始重視鄉鎮地區青少年失業的情況。1999年11月12日,比利時政府發布了《青年就業法案》草案,保護像影片中羅塞塔這樣的失業年輕人。後來,這個法案也被叫做“羅塞塔”。

《沙漠之花》2009(英國)

...

“少數人所遭受的,會影響所有人”

《沙漠之花》根據索馬裡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講述了華莉絲走出索馬裡沙漠中成為世界頂級名模的故事。

這部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一些非洲國家對女性實施殘忍割禮的現象,也讓政府和大衆了解正視非洲女性割禮,促使更多非洲女性不再被傷害,當這種陋習暴露在陽光之下,才擁有徹底根除的機會。

《護墊俠》2018(印度)

...

又名《印度合夥人》

這部電影根據印度草根企業家阿魯納恰拉姆·穆魯加南薩姆的真實事迹改編,講述了男主為了妻子健康沖破重重阻力,發明低成本的衛生巾生産機,印度對女性經期衛生觀念發生變革的故事。

影片在印度上映之初就獲得了超高票房。男主原型企業家阿魯納恰拉姆還在推特上發起了“護墊俠挑戰”。而這部電影上映後,不僅改變了“月經恥辱”和女性經期衛生的傳統觀念,也促進印度于2018年7月取消衛生巾進口關稅。


03

這些以社會現狀為題材、或者将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借助電影把觀念傳遞給了大衆,讓人們看到了那些被忽視的、不為人知的東西,然後借助大衆的力量,或潛移默化改變着傳統觀念,或直截了當促進了法案形成。

電影的力量和價值在這個過程裡被最大化了,它可以改變社會,甚至改變國家。

而這些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新聞媒體和記者的作用。以韓國電影《熔爐》為例,事件發生之後,按照正常渠道,應該先由記者采寫新聞,再由媒體平台把新聞傳遞給大衆,引發輿論,達到促進相關法案頒布的目的。而真實事件開始于1985年,2005年被舉報,直到2011年9月22日電影上映大範圍曝光了這一事件,上映後的第37天,韓國政府才頒布了相關法案。

2005年,教師全應燮舉報仁和特殊教育學校有虐待與性侵行為發生,為了收集資料,多名提供幫助的人被暗殺。2007年10月10日,前校長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學校整改後重新開校,其他涉事教師繼續出現在校園裡。

2008年,韓國女作家孔枝泳讀到此事件的網絡新聞,立即前往光州,與受害學生相處數日,深入了解後把這一事件改編成小說,開始在網絡上連載。

...

2009年,《熔爐》小說發行單行本,同年在軍隊服役的孔劉晉升為兵長時收到了上級贈送的《熔爐》,被書中描述的事件深深震撼。退伍後,孔劉與經紀公司籌集足夠資金制作電影,孔劉也在影片中飾演了男主角美術教師姜仁浩。

...

2011年9月,《熔爐》上映。

這6年中,學校教師舉報,提供幫助的人被暗殺,學生和家長遊行,作家把事件改編成網絡小說,即使在多方努力下,正義都遲遲未到,而借助電影的力量,受害人終于得到了應有的公正結果。

電影成為促成公正的手段之一,未嘗不是一種悲哀。

而回到最近的N号房事件,沒有其他勢力的幹涉,事件前後原原本本地被公布在大衆眼前,韓國民衆的訴求被正視,正義不再需要繞彎,而是直接向我們走來。

...

N号房相關話題

有人認為N号房事件會被拍成電影,但我認為也許不會。就算被拍成電影,也不會再像《熔爐》一樣以電影的形式出現在對此一無所知的公衆眼中,然後才能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


回到那些改變社會的電影,當一些聲音無法直接向大衆傳達時,電影成為了“擴音器”,用電影獨有的語言、滲透力和傳播方式增加了這些聲音的分量和影響範圍。


04

近年來,國内也有類似電影上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推動了相關法案的修正。

 《親愛的》2014

...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親愛的》于2014年9月25日上映後,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凡收買被拐婦女兒童者一律追究刑事責任,不能免除處罰。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上線運行了“團圓”系統,成為發布兒童失蹤信息的權威渠道,有效發動群衆搜集拐賣犯罪線索。2019年6月,“團圓”系統上線三年來,共發布走失兒童信息3978條,找回3901名失蹤兒童,找回率達98%。

《我不是藥神》2018

...

2018年7月5日《我不是藥神》上映後,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2019年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第124條規定,未經批準進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藥品,情節較輕的話可以免責免罰。

2019年12月28日,上海“藥神”郭橋案從“銷售假藥”罪名改判為“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罪”,從有期徒刑四至七年減至兩至三年。

 這類電影雖然不多,但卻有效。

除了改變社會的電影,很多電影是在事件發生結束之後,由編劇寫成劇本,拍成電影,然後上映。這些電影往往是錦上添花,引導觀衆進一步讨論和思考,宣傳積極正确的價值觀念。

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的《湄公河行動》讓公衆對緝毒警察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形成了對吸毒行為零容忍的共識,即使吸毒者是明星也無一例外,破獲多起明星吸毒案的“朝陽群衆”這一群體也由此産生。

...

所以,并非所有電影都要以改變社會為最終目的才能體現價值。每部電影的使命都不一樣,電影的意義不僅在于改變現狀或是傳播思想,它可以有說教價值,也可以隻提供娛樂。同樣,觀衆中有人希望能從電影裡學到什麼,也有人隻是為了享受遠離現實生活忘記壓力的兩小時選擇走進影院。

多樣性和包容性才是電影最迷人之處。

我們也不能指望用電影改變所有事,發掘傳播新聞真相是記者媒體的工作,維持社會公平正義是法律的内容。當電影熒幕為了報道新聞尋求真相而存在,新聞裡隻有娛樂八卦,法庭上開始講故事,才是真的亂套了。


文章首發于公衆号:鐵鍬有話說(TQ10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