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到底是哪一段時間,好像總有些争議,大緻來說,應該是上世紀20年代末至5、60年代。
随後電視興起,電影便沒有那麼一枝獨秀了。
那個時代因為衆人的關注和資本的聚集,電影行業沒有現在那麼大的壓力,商業還沒有那麼強勢的覆蓋文藝。
我喜歡看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老片子,因為它的節奏很舒服,不慌不忙地層層鋪疊講故事。
那個時代的片子和現在的形成強烈的反差。
那時候的影片看似很緩慢,其實容量很大,精心布局,環環相扣,值得慢慢回味。
現在的影片看似節奏非常快,但其實隻講了很少的事情。常常用先進的技術、龐大的布景講一個簡單的道理。
那個時代還有很多現在大衆都知曉的好電影,像亂世佳人、蝴蝶夢、音樂之聲等等。
但是也有那麼一些相當好的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現在并不是特别為大衆熟知。我想推薦以下幾部非常值得看的,它們絕不應該被遺忘。
1、控方證人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6分,隻有肖申克的救贖評分能和它持平。
它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懷德,根據同樣大名鼎鼎的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著作改編。
隻看這兩個人都能想到劇情有多精彩。
因為是推理電影,所以我絕不劇透,何況是這部結尾十分鐘趕上白矮星密度的電影。出品方特意在影片結尾打上字幕,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劇透。
所以,這是一部你一定要看的電影。
我隻能說,這部劇真是反轉反轉又反轉,而且轉得合情合理,十分自然。
最近上映的調音師(印度版)是部很好看的電影,但是看完控方證人,會覺得調音師弱爆了。
雖然大部分反轉都在最後,但其實前面早已草灰蛇線,伏筆千裡。
每個人物都塑造得非常有特色,連一個不起眼的小小的護士角色都刻畫得細緻入微。

2、欲望号街車
這裡有即将凋零的費雯·麗和初出茅廬的馬龍·白蘭度。
故事很簡單,費雯·麗飾演的布蘭奇,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南方富家女,離婚後又因父母去世家道敗落,去投奔在新奧爾良的妹妹和妹夫。
馬龍飾演的妹夫斯坦利生活在底層,粗魯野蠻,布蘭奇優雅纖柔,兩個幾乎是反義詞的人根本無法相處。
布蘭奇的愛情也一波三折,因為斯坦利惡意揭露了她以前陪客的事情,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斯坦利厭惡布蘭奇的優雅,強暴了她,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布蘭奇崩潰了,斯坦利把她強行送進了瘋人院。
費雯·麗和馬龍都演得極其到位。
費雯·麗在影片中瘦了很多,格外纖弱,一點點崩潰的過程演繹完美。
要很多年之後,馬龍·白蘭度才能成為教父,但他在欲望号街車中所顯露的粗犷、原始、危險的動物氣息,已經充滿了緻命的誘惑,讓他一舉成名。
3、畢業生
本傑明大學畢業了,他畢業的年代,上世紀60年代,正是美國最混亂的年代。
他開始對生活覺得迷茫,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因為迷茫和無聊,本傑明被羅賓遜太太誘惑,開始了長期的不正常關系。
後來本傑明交了女朋友,卻發現原來是羅賓遜太太的女兒。
雖然本傑明本傑明成長了,想清楚了自己要什麼,堅持地斷了和羅賓遜太太的關系,和她女兒舉行了婚禮。
但影片最後,他的目光仍然是迷茫的。
生活依然在繼續,在一個混亂的年代,誰會不迷茫呢?
影片中不僅有鮮肉時代的達斯汀·霍夫曼,還有兩首廣為流傳的歌,即使你從來沒聽說過畢業生這部電影,你也一定知道電影中這兩首音樂。
這是兩段極美的音樂。
一首是寂靜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聽這首歌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雨夜,那種淅淅瀝瀝的小雨,濕漉漉的青石闆小巷,有微微的月色的反光。
還有一首是斯卡布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感覺比寂靜之聲更舒緩溫暖一些,像冬日慵懶的陽光,靜靜地灑下來,一點輕輕的憂愁慢慢地消散。
4、赤足天使

因為有段時間特别迷戀享弗來·鮑嘉,所以才找到了這部電影。
鮑嘉飾演一個導演,兼編劇,簡直把他的文藝氣質發揮到了極緻。在下雨天,戴着禮帽穿着經典的長風衣,靜靜地抽一根煙,憂郁就從他的身上彌漫開來。
他在一個小村莊挖掘了一個美麗的女子艾娃,當他劇中的女主角。
艾娃家很窮,所以她買不起鞋,養成了起赤足的習慣,覺得隻有腳踏在泥土裡才感到舒服。
這樣一個女子顯然不适合大都市的生活。
在都市裡,艾娃吸引了一個貴族,他們相愛,結婚,婚後卻發現丈夫無法生育,她和别人私通,最後被丈夫殺死。
在小村莊,艾娃潇灑不羁,熱情奔放,但到了大都市,她像一隻折翼的鳥,注定不會活得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