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的青春片愈發有現實主義色彩了,《狗十三》,《陽台上》到這裡的《過春天》,看舒君發現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注重藝術和思想的表達,而流量和票房,似乎在他們眼裡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懷孕加堕胎的狗血青春片時代是不是已經過去了?

“過春天”是什麼意思?簡單從這個詞來看,個人以為應該講的是我們國内青少年怎麼度過青春期的故事。看了電影才發現導演還有另一種深意,原來這也是一個“專業術語”,水客把貨物成功帶過海關,這也叫過春天。影片講的就是女主佩佩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水客的“冒險故事”。

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我想談談對走私iPhone這個行業盈利點的一些理解:一、因為稅率的不同,iPhone在香港比國内便宜很多;二、産品都有批發價和零售價,給分銷商的價格和消費者的肯定不同,批發持續性進貨肯定更便宜;三、iPhone在香港的發行一般比大陸早,本着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和人類作祟的虛榮心,一台iPhone被炒到上萬不足為奇。憑着這幾個盈利點,一台iPhone的利潤有多可觀大家可想而知,為了說明這一點導演還特意安排了修iPhone的一場戲,這場戲描繪的誰都想要又蠢蠢欲動的場面在我們現在看來有點難以理解,不過你把它看成行走的人民币,再想想資本論裡馬克思說的話,或許就有點感覺了。

回到影片,談談讓本人眼睛一亮的三個畫面:一、香港的學堂上在教安全套的使用方式。其實在性教育這個問題上,個人感覺我們大陸确實是比較落後的,從小到大對這個話題一直避而不談,但在現實中,這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我們為什麼不能像香港一樣早早教孩子一些性知識讓他們更好地保護自己呢?接吻就會懷孕雖然腼腆而美好,但美好的現在一般會換來可怕的未來;二、安全界限。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安全界限,舉個例子,醫生因為自身的權威性,大家都相信他,都會覺得聽從他的建議能給自己帶來健康,所以他在我們的安全界限裡。同樣在影片中,學生的形象讓人覺得人畜無害,畢竟沒有踏入社會,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海關的工作人員自然把他們放到安全界限裡,但往往認知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三、賺錢。一個16歲的女孩,為了和閨蜜一起去日本看雪拼命賺錢,甚至走上了走私的道路,賺到錢了,反而和閨蜜分崩離析了。馬雲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部分的事情是因為沒有錢而解決不了,有了錢了,比如女主的歸屬感問題,玻璃另一側的她父親的問題或許都能解決了吧!

當然,影片裡的内容不僅僅局限在此,導演抛出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名詞“單非”,大家如果想了解的話還是去看看電影吧,有時候對電影的味道隻有我們自己看過才知道,畢竟我的哈姆雷特也僅僅是我的哈姆雷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