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規則是少女勝過所有詩歌”,且拿這句話形容《過春天》吧。

  我不是青春片的受衆。觀影過程,就如《陽台上》、《四個春天》、《狗十三》這幾部一樣,是“補課”的心理(最近有點看不下去電影)。看的比較潦草。就寫幾句感想,抛塊磚。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大抵是所謂“青春片”的濫觞。而後《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等,如雨後春筍。這些電影的好與壞,無需多言。以此為切口,觀察資本湧入電影市場所帶來的結果,難免心生厭惡。

  堕胎、父母離異、車禍、家庭悲劇,這些符号成為噱頭,給青春片打上了“殘酷”的标簽。其背後甚至隐約可見一條生産線。商業模式下,純為賺錢而加工出來的電影,口碑質量必然下滑。青春片更讓人反感了。

  這種情況下,似有兩條路。一條路,作翻案文章,反其道而行之,一改以往青春片之風格,獨樹一幟。另一條路避重就輕,另辟蹊徑,通過新的方式方法,把舊的故事内核講好。《過春天》是第二種。電影依然沒脫離“殘酷青春”的概念範疇,卻抛棄了常見的青春片符号和慣用手法。電影非常寫實,用大量情節進行鋪墊,詳盡的描述青少年“走私犯罪”過程;又很浪漫,通過晦澀、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青春時代濃郁的荷爾蒙氣息。盡管個别地方還是有些“狗血”,但總體來看,二者結合,使故事變得紮實、有力。大抵基于此,《過春天》有種上溯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感覺,或可作一分水嶺來看待。

  不愛鏡頭分析,但是《過春天》的視聽語言風格強烈,甚至一度讓我感覺電影的質感、影調切換自如。不得不提的是如下幾個部分:1.三個定格鏡頭,确實出乎意料。突如其來,恰到好處,為電影提供了節奏感,更為觀衆提供了一種莫名的“新鮮感”。2.反複出現的鏡面反射鏡頭。不管是車窗外的繁華城市與少女稚嫩臉龐的交映,還是餐館内父親與女兒在玻璃表面的距離,都非常細膩。3.以“纏膠帶”為突出代表的隐喻鏡頭,濃烈的色彩、特寫畫面,情欲是烘托出來的,不是拍出來的,尤其好。看完電影,最打動我的就是考究的鏡頭。打燈、色調、配樂、景别,無不“純熟”,仿佛南朝的宮體詩,溫庭筠的豔詞。

  為過審而改動的劇本走向、結構,以及刻意添加的東西,不必争論,知道就行了。其餘的,一說就說多。愛上黃堯了,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