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難得的休假在家,所以又想着豐富一下我的影單,2019的電影看得七七八八了,但是從中我卻發現了自己看電影現在變得有些沉不下心來了,一些影片我變得很容易被名稱影響,就像之前的《媽閣是座城》,當之後我補看了發現,其實作品中還是有非常多的亮點。而今天我找回來的就是一部當時因為片名被我直接忽略的好片:《閃光少女》

    初看片名,實在勾不起我太大的興趣,這是一部2017年在國内大銀幕上映的影片,今天無意在翻豆瓣電影片單的時候發現的,而突然能吸引我并讓我留在電影介紹頁面的是因為豆瓣的評分。7.3分,一個并不算差的評分,并且介紹中寫到有ACG的元素,打開了劇照,女配直接吸引了我的眼光,這個劇照中的小霾簡直是酷到爆炸(誰不喜歡好看又酷酷的小姐姐呢),于是我直接決定找資源回看這部電影。

    沒錯我承認我的膚淺,奔着ACG和小姐姐去看的影片,但是當我看完之後,我隻想抽自己大嘴巴子,被片名忽悠了兩年,錯過了一部好片,而今終于補回不留遺憾。我想這部片可能是國内影片近幾年最好的音樂主題影片也是最好的為中國傳統名族樂器正名的影片!


...

沒錯!就是這張劇照!!!
02

    是的,正是大家上面看到的這張劇照,勾引了啊不對勾起了我看這部影片的興趣,啊!!!!我太膚淺了太膚淺了!!!請原諒我!

    進口音樂主題影片一直以來都有每個年代的代表作,從早期男主名稱為1900的《海上鋼琴師》到《如晴天似雨天》再到同期2017年的《馬戲之王》和《LA LA LAND》,幾乎每個周期都會有一兩部音樂電影的代表作,2017年不能說是井噴期,但卻也是音樂電影高産的一年,在進口高分高口碑影片的片單中,就插着這部小而閃光的《閃光少女》。

    雖說到今天,片名還是要吐槽一下,完全沒有音樂的元素好嗎!?但是不得不說,裡面的音樂真是暢快淋漓,甚至連百鳥朝鳳這種音樂作品你都能在裡面聽到,真的是讓人十分驚喜。

    故事的劇情大緻是從一所音樂院校開始的,院校内的兩派“西洋樂”和“民樂”向來不和,經常起争鬥,這從開篇校内鬥毆就能體會的出來,西洋樂的學生滿身的所謂優越感,覺得自己手中的樂器是優雅的代表,特别是王文所彈的鋼琴,無時無刻的都在表現着樂器之王的地位。所以西洋樂的學生會覺得民樂學生身上都是各種土氣,影片一開頭就把白富美和矮矬窮安排的明明白白,這就為後來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碰巧的是,女主陳驚是一名大大咧咧的民樂學生,她學的是揚琴,從影片中對揚琴的描述,不難得知,揚琴的曆史甚至比鋼琴更久,可以說跟鋼琴是同輩,平起平坐的一個樂器,卻被校内的鋼琴小王子質問揚琴是什麼?揚琴也能算是樂器嗎?影片的前半部分無不充斥着對民族樂的不屑和嘲諷。而女主正好又因為顔值喜歡上了彈鋼琴的王文,有人看到這裡覺得是感情戲的開始,而我覺得,這兩人正代表着民樂的接地氣和西洋樂的高高在上,他們的故事,也是民樂學生和西洋樂學生在校内的故事。


...

03

    雖然看到影片中段,已經可以猜得出民樂的逆襲劇情了,但是卻還是很想往下看,很想看看劇情到底是如何發展的,片中的幾個元素安排的很好,除了兩派的鬥争、感情線處理、搞笑幽默元素也不時穿插,例如陳驚在練琴房用飲水機涮火鍋,用直發夾烤牛肉等等的段子,現在看起來很想笑,但是這些傻事卻正符合那個年齡的角色。

    所以全片并不會有你看着一個成年演員穿着一套學生制服那種違和感,反而你覺得這就是青春時期應該幹的傻事,甚至于笑自己曾經都在學校某個角落偷偷幹過這種犯二的事情。笑完以後,不禁發現片中人物表現真特麼的真實啊!

    那麼說回本片的核心,為民族樂器正名,這個在我看來是徹徹底底的正名,這種對西洋樂器的盲目崇拜從生活中就能看得出來,鄰居小孩可能此刻在家練的就是鋼琴,社會上各種教學班現在通常看到的是吉他、尤克裡裡、鋼琴等等的樂器,我可從沒見過有人開揚琴、唢呐的教學班。電影優秀之處就在于取材非常的源自生活,對西洋樂器的崇拜也是和現實一模一樣,太多膚淺的人認為彈鋼琴就是比拉二胡彈古筝要帥的多,對!是帥的多這種理由。拉二胡為什麼不去拉小提琴呢,吹箫為什麼不去吹黑管呢,這可能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從學校裡多次鬥毆後,校方領導在民族樂的練琴房入口裝上的鐵欄杆,弄得練琴房像監獄一樣,而西洋樂的練琴房卻大門暢通,體現出了社會普遍對民族樂器的不理解,以及普遍覺得西洋樂器高尚的潛意識思維。

    而片中通過2.5次元樂隊的漫展表演、民樂西洋樂鬥琴、以及民樂團在大劇院的演出三個部分和三種不同的場景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體驗民族樂器的獨特魅力,2.5次元的首次登台演出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導演先是重點刻畫前一個節目由SING樂團演唱的歌曲,ACG風十足,強烈帶動現場氣氛,就連女主陳驚自己都在現場嗨了起來,而當SING樂團表演完畢,主持人開始介紹并且工作人員開始搬樂器上台的時候,導演把鏡頭切向了觀衆特寫,觀衆有的在說為什麼要在漫展上聽這種音樂(音樂都沒起你就自己定義是什麼音樂了?)、有的說一聽民樂就想燒香拜拜,句句刺痛人心,極緻嘲諷,随後把SING女團走到台下作為契機,現場所有觀衆全部轉身鳥獸散奔向SING女團拿簽名,而舞台前僅剩幾位粉絲舉牌支持千指大人小霾,這種舞台前極大反差的變化透露出民樂在社會普及的難度,以及社會對民樂的排斥和不了解。

    這邊廂漫展的人在拿簽名的拿簽名,買東西的買東西,那邊廂2.5次元各位小夥伴給其他同伴抛出了一個堅毅的目光,随後音樂響起那一刻,震懾全場,似乎人們忘了剛剛說過的話又全都紛紛的聚到了舞台前面,一瞬間舞台前擠滿了觀衆,熒光棒為台上的2.5次元樂隊舉起來。那一瞬似乎民樂在片中真真正正的擡起了頭,誰說民樂就是土,接地氣不代表土,2.5次元樂隊的表演給了那些認為民樂土的人狠狠一巴掌,而陳驚也通過表演狠狠的告訴了自己喜歡的師哥什麼是揚琴。


...

04

    通過2.5次元樂隊的表演,打開了民樂全新的世界,用另一種角度看民樂。而真真正正讓大家認識民樂的,正是片中最高潮的部分,西洋樂與民樂的鬥琴環節。

   導演對鬥琴的曲目安排非常有講究,并且在特寫鏡頭中我們看到民樂部分出現了很多種樂器,除了常見的古筝、笛子,還有琵琶、二胡、箫、笙以及唢呐等樂器閃亮登場,公告闆上是民樂先貼出的戰書,所以鬥琴開始先以千指大人的古筝獨奏著名古風曲《廣陵散》,向西洋樂一方提出挑戰,随後西洋樂一方緩緩登場,一曲豎琴獨奏《德彪西第一号阿拉伯風華麗曲》接住并化解戰意,獨奏結束西洋樂全體登場,小提琴手直接帶起快節奏世界名曲《野蜂飛舞》占領主場優勢想從節奏變化中進攻,但沒想到民樂用二胡以柔克剛接住了節奏,之後随着民樂殺手锏唢呐進場,唢呐特有的高音色直接擾亂西洋樂手的節奏,在跟了幾拍之後一個高音令西洋樂一方陣腳大亂,随後曲子帶入《百鳥朝鳳》,西洋樂一方對節奏不熟悉完全接不住,鋼琴強硬救場極力想跟上節奏,可最終無力回天隻好停手候音,場上随即剩下唢呐獨奏,之後一個轉折把樂曲帶回到《野蜂飛舞》中,民樂切節奏集體起合奏,但此時西洋樂已完全接不住民樂的這波轉折,潰敗之勢盡露無遺。

    鬥琴環節的安排,體現了影片的用心,西洋樂以小提琴快節奏的起音,民樂則以二胡迎合,大提琴與琵琶相争,民樂用笛和箫反擊管樂,笙和喇叭對陣,壓軸用鋼琴對陣揚琴,條理安排層層分明,節奏暢快淋漓,讓人拍手叫好。


...

寫在最後

    本片中,民樂對西洋樂進行了一次徹徹底底的反擊,不光體現了民樂中的名曲,還用西洋樂熟悉的世界名曲打敗了對方,從鬥琴結束就是民樂徹徹底底的站了起來。

    無疑這是一次漂亮的翻身,影片向觀衆了展示了民樂不為大多數人所了解的一面,至少我相信有些人看完了會有立刻想學民樂的心,影片也在大銀幕上極具張力的為大衆宣傳了一次民樂。對于學音樂的人,片中一句話特别勵志:“等你出國了,難道不想告訴外國人,我們自己的音樂也超厲害的,來你們這,學你們的音樂隻是因為喜歡。”我想這便是本片的初衷,也是本片的核心意義所在,其實不止是外國人,當你遇到一個不了解民樂的人,你也可以大聲告訴他,我們自己的音樂超厲害的!

    看片後,才能理解我們對于音樂的無知和各種誤解。但其實在音樂背後,我認為片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也為ACG打了CALL,在最後大劇場表演的一段,有個孩子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後面的人要穿成那樣,媽媽告訴孩子以後你可不能那樣,這同樣也是對ACG的一種誤解,ACG随着BILIBILI和ACFUN等等一些大站的帶領下,很欣喜的看到在國内也慢慢普及開來,最重要的是,這種文化慢慢的被人們所接受,不再把二次元人類當成怪胎去看待,這無疑是向好的,也是影片所追求的。

    隻能說導演真是高明,一部片子反映了兩個不被社會理解的問題,看完片的我也更懂得對每一種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希望也是這部片子能帶給所有觀影者的感悟。

    所以,如果當年被片名《閃光少女》忽悠了的人,我強烈向你們推薦這部影片,内容也絕對不會令你失望,而我正是始于顔值忠于内容,所以我準備二刷這部影片了,那麼你準備好抛開片名,潛心看看這部不錯的國産音樂向影片了嗎?最後說一句,民樂的《野蜂飛舞》真的超厲害超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