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理解為“雙刃劍”。
我覺得所有所謂的缺點反而讓劇情極大的做到了普通觀影者觀感的友好,就像劇本殺最後再來個複盤,起到了極強的普适性,我覺得放在中國是成功的。

我并不覺得模仿《禁閉島》或是參照《緻命ID》就是最好的,沒有宏大的精神世界,與世隔絕的醫院倉庫同樣賦予了密室感,沒有主人格的大篇幅塑造很大程度上也不會讓現實和虛拟混亂,從而打斷劇情的推進速率,或是讓情節變得很雜亂無章。

至少還有喜劇成分就說明導演編劇也沒刻意想去營造那種懸疑驚悚的氛圍,多重人格也沒有人格上的尖銳的對立。

所有的事物包括藥的配比,倉庫的選址,醫院的治療方案,每次争吵後的溺水,安息的思想活動反射作用到所謂的現實,其實很多東西都不能說是細節了,基本就是慢慢完完全全明明白白交代給觀衆了,從一份藥就可以看出隻有一個瘋子,逆命題就是安息和7個他臆想出來的人格,院長從出現在精神世界裡就說明了他就是第8個人格了,這麼看彩蛋反而在侮辱智了。這樣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劇情推進至少保證了叙事的連續,并不會出現什麼嚴重的邏輯bug,過程中也不會帶有太多疑問。

如果都按有些人自以為的那種方式去诠釋《你好,瘋子!》,這這還是它嗎,人言所謂的神作我也都接觸過我感覺很棒,但是明顯本片想要的效果和發展就是不一樣的啊,要是全按一樣去演繹,又會有人說“緻敬”(諷刺)或是抄襲,這至少是我們所見的一次全新且勇敢的嘗試不是嗎?

不是所以觀衆都有電影儲備去消化一部新片。也不是所有人都想作為一個觀察者自覺聰明地刨根問底一個真相背後的真相,不恥或是出戲的娛樂化設置不也是大勢所趨嗎?這不值得反思社會思想的泛娛樂化嗎,要是拍成中國版緻命ID就叫好叫座嗎?隻是滿足了一幫因為有一些知識儲備,同時不覺自己有優越感的觀衆的虛榮心罷了,同時另一方面更加穩固他們心中的成見,此後每一次作為談資去批評時一次次的加深,早就忘卻了初心。

當然,我也覺得如果通過主人格去塑造其他附屬人格可能更能深挖人性,可能接觸更深層次的東西,可能我學新聞,我也會想着本着真實就一直挖下去,越是尖銳的刀越能劃開更多表象不存在的東西。

附屬人格的塑造也全靠長篇的台詞去堆疊塑造性格,直接的交集和對立毫無邏輯,也沒有什麼事件或細節去塑造附屬人格,固然失去了很多開放性的走向和多元的發展。很明顯這些臉譜化,職業便簽化的附屬人格可以更加放大,他們也強大到可以單個诠釋,毫無心理活動鬥争描寫,主人格遊離,讓角色很稍顯僵硬,也沒有帶來很強的沉浸式代入感,主人格像個觀察者,我們也像那個閃着紅燈的監視器,很多情節會顯得無趣一些。我也不覺得那些唱歌跳舞是黑色幽默,這并不是褒貶,就覺得有幾個便簽不太合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