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19日)
1、 關于觀影及相關
自4月初起,每周六下午都去杭圖讀者交流區觀影。
截止目前共在杭圖看了七部影片:
台灣電影《紅柿子》,導演王童;

圖片發自簡書App
蘇聯(格羅吉亞)電影《皮羅斯馬尼》,導演格奧爾基·申格拉亞;

圖片發自簡書App
日本電影《麥秋》,導演小津安二郎;

圖片發自簡書App
瑞典電影《小醜之夜》,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意大利電影《工作》,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圖片發自簡書App
法國電影《克萊爾的膝蓋》,導演埃裡克·侯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捷克斯洛伐克電影《消防員舞會》(導演米洛斯•福曼1968年被迫離開捷克前最後的一部作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主持人天明老師每次觀影前的介紹以及觀影後交流環節的引導語都頗精準到位,且有着特好聽的磁性嗓音以及風趣的話語。
後來才知,原來他同時兼有導演、演員、編劇、朗誦者等多種身份,曾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飾演十四阿哥胤禵和在《漢武大帝》中飾演太尉周亞夫。
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包括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julie老師、年輕美麗的觀影愛好者Cony等。
天明老師給大家拉了一個群,且說好,待以後我空了,就去杭圖當志願者,幫助觀影工作室整理資料之類。
5月11日和18日晚還去了單向空間。
前一次是參加朱敬一新書《慢慢跑,比較快》簽售會。
後一次則是和Cony一塊用杭圖給的免費票去看了萬瑪才旦的電影《塔洛》。

圖片發自簡書App
話說自開始在杭圖觀影後,就很難再抽出時間去單向空間了。
希望将來可以兩全。
2、關于閱讀及購書
一如繼往每天讀書。但因為種種原因,今年以來的閱讀量不太理想。
4月以來已讀完或仍在讀的書有:陳丹青的《草草集》,楊照的《尋路青春》,斯蒂芬·茨威格的《遭遇這些事的人是我》,劉索拉的《口紅》,帕特裡克·莫迪亞諾的《夜的草》和《地平線》,六六的《半句實話》,雪小禅的《繁花不驚,銀碗盛雪》,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其中《遭遇這些事的人是我》和《夜的草》是從杭圖所借。
決定以後更多從圖書館借書看而盡量少買。
(當然,實在喜歡的書還是要自己擁有。)
今年1月以來已先後在網上和獅虎橋路上的舊書店購書十餘次近四十本,再加上往年的積累,雖然春節後新添書櫃一個,仍然有許多的書因為無處可放而堆在紙箱裡。
從4月中旬開始控制買書的沖動,截止目前(5月19日)保持近年來不購書最長記錄34天。
心裡打算着,待以後閑暇,每周去杭圖一次,看場電影,順便借一撂書回來,一周後再去換一撂。
此外3月底4月初先後在網上訂購了一些音頻節目。原本每天上下班路上用耳機聽。4月下旬開始感覺耳朵不适,遂不再聽。
3、關于寫字與學習寫字
相比較閱讀,今年的寫字量更是寒酸。尤其最近已很久沒有落筆。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人變懶了,稍一折騰貌似就覺累了。而如今我是一切聽從身體,任何時候決不為難這漸衰漸疲的軀殼。
于是,往往,還沒寫幾個字,就想,不如睡了吧,不如去晃一下吧,不如喝口水吧,不如躺床上看會書吧。自己對自己寵得不行。
但今年以來在寫字方面貌似也有一點點亮點--
正月裡寫的《長鳳今年七十九了》和4月初所寫《不如咱就這樣過生活》兩篇随筆在豆瓣的點擊率逾千,還收獲較多的互動(收藏、點贊、留言、轉發等),并新增了近十個關注。
這是上豆瓣五年來前所未有的成績(影評書評除外)。
看來,總有一些東西是很多人心裡共通的。
感覺有一點點摸到了豆瓣的脈博。
4月份還報名參加了兩場網上寫作課。
第一次是三堂課,沒有作業,每堂課我都按時認真聽完。
第二次(5月初開始)是21堂課的寫作訓練營,上課期間要求交作品。眼見群裡的同學們每天談筆記談作業談老師對自己作品的評語之類,一片沸騰生機。可我竟連每晚的課都無法始終堅持(大部分都是事後抽時間補聽,還有好幾堂課至今未聽),作品更是一篇未交。
話說這寫作訓練營的學費不菲,而老師在培訓期間點評學生的作品屬于課程内容,且篇數不限,如此算來我還真是損失不小。
但也沒法,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再又上課又作文,的确已吃不消了。
看來真的是有點老了。
4、關于其他種種
偶然在朋友處看到法國哲學家呂克·費希的《人生難得是心安——另類西方哲學簡史》一書,其封底上寫着:
“人生苦短,如何擁抱這個我們終将失去的世界才能心安?”
即刻想起了《月亮與六便士》。
該小說貌似就是對此問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