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綠皮書》這部電影,是在高曉松的《曉說》,阿裡影業是《綠皮書》的主要投資方、發行方之一,作為阿裡骨幹的高曉松,在奧斯卡頒獎前對入圍影片一一點評。高曉松對《綠皮書》給予了濃墨重彩的推介,認為獲獎概率極大,我想這不單是阿裡的原因,高曉松本人對好萊塢制作及氛圍一直情有獨鐘,電影也一直是《曉說》的重點選題。從結果來看,無論是高曉松還是阿裡影業,這次的眼光都算是精準無疑。

豆瓣高評
1963年的8月,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本片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初期的美國南方,正是黑人民權運動高潮的前夜,影片的主題,正是如烈火烹油般的種族歧視,但取景獨特,叙述舉重若輕,用一個個細部的小沖突诠釋出曆史的大背景,平凡人的情感交織,使觀衆有産生很強的代入感。
書歸正傳,影片取材自真實的故事,講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一位黑人鋼琴家唐.雪莉(Don Shirley),因為要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于是找了一位白人司機托尼(tony)。之所以選擇托尼,是因為托尼常年在紐約夜總會等行業“混生活”,生活經驗豐富,善于擺平各種事端,雪莉相信雇傭他有助于在南方的複雜局面下完成商演。雖然在北方不乏商演機會,雪莉仍然要堅持前往無法預測的南方,這本身就是一種态度。

長途旅行中的黃金拍檔
托尼是個布魯克林的白人底層小混混,素質不高,但辦事有一套,也頗為自負。雪莉雖然是黑人,但卻受到良好教育,掌握八國語言,住在紐約卡内基大廳的樓上,宮殿般的住所,舉止紳士,道德感強。在開車南下的過程中,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笑料與嚴肅話題的争吵,但最終,兩人逐漸放下偏見,走進彼此的内心,感觸内心的情感激蕩,成為相知的好友。托尼看到了雪莉精湛的鋼琴技藝和執着的品格,學會了向太太表達情感,不再玩世不恭,生活态度轉而認真、溫情;雪莉從原來的不粘鍋(與俗世脫節),自我封閉,轉而逐漸融入社會、接納别人,細心體味生活的快樂。

托尼和雪莉
這也是一部回顧過去荒唐錯誤的影片,隻有正視過去的錯誤,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這是影片非常正能量的一面。
美國曆史上的種族歧視還是比較嚴重的,南北戰争時還為此幹了一仗,雖然自那以後黑奴不合法了,但美國南方種族歧視的傳統根深蒂固,直到本片講述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仍然十分嚴重。這固然有聯邦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與美國的聯邦體制有關。美國獨立戰争時,最早的東部十三個殖民地早已存在,自成體系,起源也五花八門,如弗吉尼亞起源于一個公司,賓夕法尼亞起源于英王授予的私人領地等等。
這種拼湊起來的合衆國州權始終相對獨立,再加上美國長期奉行保守主義的發展理念,少有疾風暴雨般的革命,以至于直到20世紀仍然有如此嚴重的種族歧視。
但無論如何,這一頁已經翻過,檢讨曆史,是為了現在和将來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