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誕的書《冷場》,裡面有一篇小說《白光之後》——在白光可照射的範圍内,相愛的人被照走了,剩下的人要怎麼生活下去?

這個創意是董潤年提出來的。後來它變成了電影《被光抓走的人》,也衍生成了李誕版本的小說。除了主角名字相同,這兩個版本的故事内容基本不同。電影版發展成的幾個情感故事,更像寓言式的講述。世間癡纏的男男女女,仿佛照見自己,發出一聲喟歎,抑或是得到一絲啟發。

中年情感危機,真的在"不知不覺"中産生?

如果不是這一道白光,武文學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張燕在關系中感到絕望且沒有出口?

當"白光隻把一對一對的人帶走"這個尚未百分之百被印證的猜測放在眼前時,沒被帶走的夫妻總會在心裡布滿猜疑——ta還愛我嗎,或者是,我還愛ta嗎?

武文學和張燕,這一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夫妻,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銀行職員,生活看似和和美美 ,但"有些意外"地沒有被帶走,他媽媽說:"要麼是你不愛她了,要麼是她不愛你了,要麼是你們都不愛了。"

...

武文學

如果他笃定兩人相愛,他就會不在意這道白光,并有勇氣面對外界的猜疑;

如果他并不笃定但想經營關系,他會去正視和内省,探究兩人之間的問題;

但他都不是。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形象、職稱,是外人看來的"我們并不相愛了"的事實。他的動機,是由感情之外的"世俗"推動的。

張燕這個角色,表現得沉默壓抑,和她相比,武文學是單方面的輸出者,執意要制造妻子的"不在場證明",并說明:"我覺得好煩"、"(白光來)那天我在學校,大家都知道"。

...

張燕

後來,他終于發現了妻子的秘密。"我和他沒有什麼可聊的"、"我覺得絕望",當妻子的這些話,是發給另一個名叫"趙峰"的男人的時候,武文學更關心的是:我的妻子到底有沒有和這個男人睡過?

長期處于關系當中的兩個人,在激情退卻、平淡如水的生活裡,新鮮感和溝通很容易缺席。一個壓抑到去找另一個人當解語花,一個卻感受不到問題。

當愛慕已久的小韓老師終于忍不住對武文學表明心意的時候,武文學把人約到酒店,最終還是沒有滾床單,而是完成了一場自我剖析的文藝對話:

...

武:"我知道你喜歡我,我也是。我會在腦海裡有和你做的畫面"

武:"我跟你說那些話,其實就想說(我和我老婆的問題)不是我的責任"

韓:"都說他人即地獄,我們自己是不是地獄"

韓:"也許今天和你睡了,我就不愛你了"

武文學終于撕開了面具,撕開了自己在感情問題中一直的扮演"與我無關"的僞善者面具。

這場審美式的感情,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這矯情的對話,何嘗不展現出圍城下躁動的小心思——得不到的,或許才是最好的?

...

小韓老師

脫離了道德、社會來談愛情,隻能是理想世界裡審美式的愛情。愛的純粹和美好,從審美的角度看怎麼歌頌都不過分。而把人物放到現實中,去展現人物矛盾、審視人物選擇、讨論人物出路,也才更有意思。

武文學最終回歸了家庭。和妻子張燕在廚房忙忙碌碌,鏡頭沒有給他們正臉,隻給了背影。武文學說"我愛你",張燕抱着他哭,然後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恢複平靜,在暖黃的燈光下,在鍋碗瓢盆的雜音中,為孩子小蕾做晚飯。

...

《被光抓走的人》背影殺

愛情歸于煙火氣,平平淡淡又令人動容。尋常百姓家的夫妻生活,不就是這樣。這一刻背影的表現手法,像極了電影《塔利》——一個麻木的丈夫終于意識到自己在家庭生活裡的缺席,影片結束時,和老婆一起在廚房洗碗。

...

《塔利》背影殺

或許回歸隻是第一步,今後的經營還得更加努力。中年情感的危機,不是開始于不知不覺,而是開始于沒有内省。

審視關系中的需求,也是審視自己的内心

光照來的那天,李楠和結婚七年的老公胡建平正準備去民政局離婚。胡建平有了"小三",兩人也沒有了感情。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得有些離奇:胡建平不見了,何曉芬還留着。這是不是意味着胡建平另有歡心?

于是兩個人開始了新一輪的尋尋覓覓,卻發現和胡建平有往來的女人越來越多:他給初戀薛妍打錢,跟一個叫李倩的女人訴說心事… …

...

李楠

這段故事裡出現的四個女人,像拼圖一樣,一人一塊地拼湊起胡建平的一部分——

他喜歡李楠的獨立堅強,卻跟她已經沒有情趣;

他喜歡何曉芬的熱情似火,卻煩她的任性糾纏;

他對初戀薛妍有保護欲,卻并沒有承擔責任的準備;

他在李倩面前能像個孩子一樣幼稚,有些soulmate的意味,但兩個人也沒有什麼名分… …

...

何曉芬

如果再繼續追尋下去,一部渣男胡建平的番外完全可以立起來。不過,故事在胡建平是意外死亡的事實中戛然而止。在這一場"他的真愛到底是誰"的追尋裡,李楠和何曉芬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不就是圓滿的結局麼。

李楠明白了,胡建平也許誰都愛,也許誰都不愛。他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李楠獨立堅強的性格吸引了胡建平,在回憶起從前時,依然記得"他說他喜歡我這樣的"。這一次的探尋,終究是明白了:我依然是我自己,隻是對方變了。即使是跟除了她以外的另一個女人結婚,或許結局都一樣。于是她決絕地不再去探尋究竟誰才是他最愛的人,也終究給了自己一個交代。

何曉芬沉浸在"如果他沒有死,那我和他應該就一起被光照走"的想法中。胡建平的死給了她一個慰藉,至少,她不是那個被抛下的人。

...

一段關系裡,"契合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基底。這并不單純指外貌、經濟實力等看得見的因素。"我就是喜歡他……""你喜歡什麼樣的人?""我需要一個… …的人",這些評判和條件,歸根結底也就是"需求"。但愛情如果全盤是需求的契合,那和買賣沒什麼兩樣。于是現實生活中也不難見到有的人找了一個看起來并不契合自己需求的人,愛情的魅力之處也在于此——美麗的意外,無限的可能性。

但,契合需求的吊詭之處在于,需求有可能會變,且幾個需求并沒有辦法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于是這就成為了李楠的故事。兩個人在漫長的婚姻中,怎樣去互相分工配合,怎樣去遷就改變,又怎樣去合理訴諸自己的需求,是非常值得去探讨的。

...

訴諸需求的人,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明白,哪些是根本需求,哪些是次要需求?需求改變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自身發生了改變,"我變了,對方沒變"的時候,我要怎麼處理?值得注意的是,一味扮演索取者,關系肯定會失衡。

被需求的人,在對方需求發生錯位的時候,是不是能意識到改變的發生?在保留自己的同時,又怎樣協調好這段關系?适度改變的時候,要警惕自己跌入到過度讨好、喪失自我的極端中。

...

關系中,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也不僅僅簡單的是需求-被需求。離開人去談論需求,會把人物化。同時,每個人都不是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的,李楠沒了婚姻,沒了愛人,但她還有自己,還有遇見下一個人的希望。

一個亮點:開放式關系

武文學在影片中完成轉折與超越,也和趙峰這個人物有關系。他在美術館更進一步地了解了趙峰和妻子的開放式關系。

謝天謝地,"開放式關系"這個早進入人們認知的婚姻關系,終于難得又少見地呈現在了國産電影裡。趙峰的觀點是:我們承認了自己不那麼愛了,反而更能面對彼此了。他提出武文學是一個僞善者,并未誠實面對自己。影片點到即止,隻有展現,沒有結論。

...

《緻命女人》

今年大火的美劇《緻命女人》,把開放關系放置在西方文化語境下,卻依然沒有讨論徹底。開題有先鋒性,但中途坍塌了,而且坍塌的理由非常政治正确:那個關系中的第三者(潔德),其實骨子裡是個謀财害命的壞人。是關系中的遇人不淑,阻止了關系的繼續,他們對開放關系的探索,就這樣暫告一個段落。假設一下:如果關系中的這個人,本質也是個沒有道德污點的人呢?接下來又是怎樣的走向?不可否認,《緻命女人》的先鋒意識就這樣被消解了,它沒把開題讨論的深度挖掘下去,令人遺憾。

一個對比:三年前和三年後

電影版的故事發生在當下,小說版的故事發生在白光事件的三年後,叙事時間不一樣,故事的呈現方式也不一樣了。

白光之後,人們關注的點是:沒被帶走的人,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電影本身隐含的價值觀是:被帶走的才是正常的,沒被帶走的是出了問題的。基于這種二元對立的想法,讨論被留下的人本身的情感狀态。

...

白光過後的三年,人們意識到,活在世上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發明了白光保險,為家人留有後路;發明了能立馬離婚的離婚機,争分奪秒向白光證明不再相愛以免被照走;也有人把自己和愛人通過手術連在了一起,以向世人和自己證明,在這個怕表達愛的年代,我們也要光明正大地示愛。

小說裡,武文學和張燕因為三年前直接沒有被白光照到而留了下來。但父母為了兩人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直勸他們離婚,即使離婚了也可以住在一起;李楠和一個叫老牆的男人結婚了,老牆在千裡之外求的婚,就是害怕被光抓走。

明明相愛的人,卻要向白光證明已經不再相愛,而證明相愛成了一件"有勇氣的事情"。但是這又有什麼關系呢,依然有人偷偷相愛。

...

小說的結尾,張燕父母去沙漠追逐白光了,張燕爸爸說:"我愛你媽媽,你媽媽也愛我,從來都沒改變,當年白光是看走眼了,我們要再給白光一次機會。"他們當時沒消失,可能隻是因為倆人在吵架,瞬時的感情值不足以被光照走,但最後,還是選擇去做追光者。

看吧,不管是什麼版本,大家都願意去相信愛,追尋愛,這本身不就夠美好了嗎?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歡迎點擊——

人性到底經得起考驗嗎?看看這部電影就知道了

這部描寫底層人生活的電影,居然如此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