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一動蕩,人就免不了懷念過去。
好比孔子喜歡郁郁乎西周,夏商時人動不動就說堯舜。時代,總是過去的好。
今年也是。中國人提文革,美國人說上世紀60年代。韓國人,也有他們的時代執念。
亞洲四小龍。
今天聊的這部,正是基于這時代拍的女性視角電影——《三振集團英語托業班》

先别被名字勸退,好歹這片蟬聯韓國電影票房冠軍已經13天,碾壓樸信惠的《電話》,還是有料的。
01
蚍蜉
先說個細節。
集團常務初來乍到,跑到員工區問部長,為什麼我桌上沒工具刀?

部長看向科長,科長看向男下屬,男下屬看向底層女員工。

懂了吧?
明明自己什麼都沒做錯,但總要認錯。可謂鍋從天上來。
她們是公司的編外人員。

學曆不高,專科水平;工作内容,端茶倒水。一旦懷孕生子,就碰到了職場的天花闆,立刻被清退。
女人想擺脫螺絲釘的定位?
有兩條路:靠男人上位,靠自己的能力。
托業600分以上就能當代理,成為正式員工。

于是不甘被替換的蚍蜉們,白天上班,晚上上課惡補英語。
托業,這個英語資格證的含金量,意味着90年代韓企走向全球化的決心。
韓國人,要走出去。女人,也要走上去。

其中三個女人,唱了一台底層女性被壓迫的戲。
一個對電腦操作了如指掌,男人不懂,就請教她。而她的日常,不過是擦皮鞋、倒咖啡。

一個是創意大師,而她的好點子總是被正式員工剽竊,徒為他人做嫁裳。

還有一個,以前是奧林匹克的數學天才,卻埋沒在貼發票的瑣事中。

她們是有天分的莫紮特,而不公平的體制身份,如同“灰色使者”薩列裡般拼命讓她們幹活,直到黯然退出企業這個舞台。
蚍蜉發現大樹的緻命洞口,是排污事件。工廠排出的廢水,讓下遊的村民紛紛換上疾病。

公司拿着水質檢測報告,證明水質合格,讓村民簽下協議書,拿了微薄的賠償金。
唯獨這三個人不信。
因為檢測報告上的數據,1.98ml,相當于一杯水中滴一滴醬油,有害物質瞬間被稀釋。
而從排污水管的口徑和容量推斷,真實的排放量是一杯水中倒了一勺醬油,水一下子變黑。

這份檢測報告是不是真的?
02
大樹
三振集團,是家族制。放在韓國,人稱财閥。
老闆的兒子,再不中用,也是位于人上人的常務。向下屬發飙,講道理講不過,也能用拳頭威懾:這是我爸的公司啊!
作為家族的繼承人,想必也是未來公司的接班人。老子還沒下台,就做好了新頭像。

在這種體制内,一出大事,首先是瞞。
上瞞下,内瞞外。
對外宣布合格的檢測報告,是假的;真的檢測報告,被下令銷毀。
始作俑者是誰?
正是公司未來接班人,老闆的兒子。
背後的幫兇一大串,從部長科長,再到男同事。

外部力量也被财閥封口了。
前來調查水質問題的檢察官,看的資料是被過濾的;掌握真相證據的媒體,寫的一整面爆料被編輯部斃掉了。

三個女人想撼動這棵大樹,難。
而在個人服從集體的體制内,叛徒的下場昭然若揭。
三個女人拿着檢測報告作假的證據,向媒體爆料失敗後,她們沒有被解雇。因為解雇員工,公司要付賠償金。
她們的座位被挪到走道的角落,周圍隻有一個人,禁止員工和她們說話。

讓她們心理承受不了,自行離職,才是最狠的懲罰。
03
民族
個人和體制、企業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矛盾,被悄悄轉移了。
升級成了民族主義和外來資本之間的矛盾。
回到背景,亞洲四小龍的盛世,正處于“三金”政府統治下,口号是邁向全球化。公司股份制、去除家族世襲制,正是這一口号的産物。
這也是為什麼,老闆退位後,兒子屈尊當常務,接任的社長是外聘的美國人。

早已知悉排污真相的社長,利用該事件操控股價,連同海外資本試圖收購公司。
三個女人再次收集證據,向其他中小股民遊說反對收購案,成功獲得高反對票,擊潰海外資本收購的野心。
而這次她們的聯合戰線,是公司背後的員工。

和海外資本的惡鬥,英語托業班的優勢立馬顯現出來了。
懂英文,能看得懂社長和其他海外資本勾結的證據,能在對方大肆反抗時,能驕傲地用蹩腳的英文說:
我們赢了!

有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味道。
結尾是大團圓,三個女人實現了每個人的小目标,通過托業考試,成功在體制站穩了腳跟。
看完這部片,最初感覺主題很矛盾。
想譴責财閥由上到下的腐敗、從工業到傳媒一手掌控,但又無法擺脫,隻能按它們的遊戲規則成為赢家。
想借鑒國外先進制度,但一遇外敵,彈丸之地的愛國信念和危機感,讓他們又不得不聯合讨厭的财閥一同奮起反擊。
又愛又恨。
韓國人對财閥的感情就是如此,韓國人對國外資本的感情也是如此。
三個女人完成了人生的小小的轉變,但在大體系下,始終無法撼動大樹。
工作在三振,晉升用托業。能脫離編外人員實現人生突圍,用的都是别人定下的規則。

陷入進退兩難之地的無力感,消解在對90年代亞洲四小龍經濟盛世的濾鏡中。
泛黃的燈光、張曼玉同款發型、新開的卡拉OK廳···

現在的韓國年輕人,也和我們一樣,在叫苦。房價高企、就業競争激烈、工作壓力大、階級固化越發嚴重。
而90年代,是韓國計劃經濟逐步解體,經濟騰飛的大躍進時期。
隻要不出差錯,企業包管一輩子飯碗,在大企業工作就能得到尊重,晉升的通道也并不那麼狹隘,隻要托業過600即可。
對90年代的緬懷,在片中被寄托在一個理想人物——沈寶藍的部長身上。

企業出現負面,一肩抗下所有責任;對被埋沒才華的下屬,能發現她們的閃光點,讓她們這顆金子不再蒙塵。
部長和90年代一樣,早早逝去。但部長留下的話,才是這部片的題眼:
總覺得以前好,對于沒有在以前生活過的人來說,是很不負責任的話。
即便在這個内外交困的時代,與其懷念過去,不如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在吧。
*關注「南山采芹人」:看些冷門電影,讀點冷門書,說句冷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