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迪士尼動畫改編真人電影《花木蘭》上映了,雖然網上罵聲如潮,影片也的确有許多硬傷,但是不看背景文化,純在情感、台詞和一些細節上,筆者認為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

...

既然槽點那麼多,讓我們先來看看《花木蘭》的幾大槽點。

1.花木蘭回歸“真我”的過程太過突兀。印象中就是柔然的巫女問了木蘭兩次:“你是誰?”木蘭兩次回答:“我是花軍”,然後柔然的巫女一刀過去:“那你緻死也做不回你自己”。然後旁白就說雖然花軍死了,但是花木蘭還存在,然後木蘭就決定回到本我,丢棄盔甲,用自己本來女人的面貌回到戰場殺敵。(雖然丢掉盔甲那一塊有點燃,但是這是在戰場上啊親)個人認為這裡還能處理得更好。

2.柔然巫女和木蘭的天賦武力太過突出,兩方的打仗仿佛就靠這兩個女人。這樣處理是為了突出木蘭的忠勇可以理解,但是會顯得太過兒戲。其内核還是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

3.柔然巫女的死太過突兀。本來我覺得兩邊都具有優秀才能而不被認同的女性的對抗矛盾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通過柔然巫女最終選擇做柔然“走狗的”方式獲得認同與木蘭最終堅定内心的忠勇做對比可以突顯木蘭的特質,兩者三次單獨的談話,第一次是柔然巫女“殺死”花軍,讓木蘭回歸自我;第二次是木蘭雖然救了軍隊,但是被軍隊抛棄,柔然巫女想拉她入夥,木蘭拒絕,堅定自己的道路;第三次是木蘭獲得了認同,成為領軍的進入皇宮,與柔然巫女對峙,柔然巫女發現原來可以不用做走狗而取得一席之地,願意幫助木蘭。一直到這裡柔然巫女每次出現都有推進劇情的作用,但是在兩人趕到現場時,柔然巫女為了保護木蘭而死十分倉促,并沒有太多調動情緒,讓主題感情升華的作用。

4.關于曆史文化的硬傷:一有木蘭住土樓的曆史錯誤,二曆代的皇帝誰不是金貴自己金貴的很的,怎麼可能會下令無人守城,又怎麼可能會沒有大臣阻止他親自去與敵方首領對戰(這裡是個人理解,若有不正還請指教)等等。

5.太過理想主義,無論是戰争帶來的傷害,還是最終的結果都過于理想化,仿佛是為了讓人們認同而設置的劇情,木蘭是獲得認同了,但其背後對整個女性的歧視鍊并沒有更多的交代。不過迪士尼本來也就是合家歡、帶來快樂的調性。

6.衆人對木蘭的認同過程也太過粗糙,就一堆人說:“我相信花木蘭”,然後就認同了。之前鋪墊的根深蒂固的偏見就因為:“你能相信花軍,為什麼不能相信木蘭”一句話就攻破了?

7.妝容雖然參考了曆史,但是是真的難看。

那些可取的優點:

1.在軍中,動畫版的花木蘭起初很明顯不敵軍中男性将士,經過一番磨砺才變得遊刃有餘,而真人版更多的把筆墨放在“真實”的沖突上,木蘭明明有卓越的才能,卻因為世人的偏見必須隐藏自己,這種矛盾的心理處理我覺得其實也很好。

2.一些細節:比如在準備出征将士們進行宣誓時,大家都在喊忠誠,勇敢,而到真實的時候,木蘭卡殼了,她想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大戰将至前夜,木蘭一夥人都在感歎可能以後再也見不到了,木蘭雖然手在抖,但是說出了保證大家一定都會好好的,她會保護大家的話。皇帝最後一句:“告訴我你的名字”沒有回答,留白給人想象,比說花木蘭要好;最後花木蘭回家的時候,父親并不知道木蘭是衣錦還鄉的,在诏書來的時候,還說想要處罰木蘭先過我這一關。雖然開始父親強調木蘭要為了家族的榮耀,但最後他認為木蘭好好的比什麼都重要。

3.比起動畫的一點修改:有的人覺得歌唱了不好,但我反而覺得這樣更好,中國本來就沒有美國那種歌劇文化,電影中說着說着就唱起來了反而感覺很奇怪;動畫版采取的是龍的形象,但是是比較歪曲的小的,滑稽的角色,而真人版采取了鳳凰的形象,更像一種守護,引領的象征,好歹沒歪曲它,我覺得也算一種進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