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影片《無問西東》開場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把觀衆帶入到一個思考的氛圍,加深了影片的思維深度和觀影趣味性。

電影《無問西東》是由李芳芳導演自編自導的一部青春劇情片,該片以四個青年故事為叙事素材,以穿越時代為情節線索,講述了處于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青年人,對青春滿懷期待,在時代變革的矛盾與掙紮中砥砺前行,面對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人生境遇,他們在最好的年紀迎來了最殘酷和最重要的人生考驗,内心充滿矛盾、掙紮和彷徨,在不斷沖破困境之後,他們最終找尋到真實的自我,明确自己的人生抉擇,成就了一段平淡而不平凡的青春傳奇。

《無問西東》這部影片最初是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準備的獻禮片,片名取自于清華大學校歌中的“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一句,具有“命題作文”是影片的特質。影片中的四代青年、五個主角都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他們的經曆容易引發不同時期的與他們同齡的人的情感共鳴。與當下一般意義上的青春影片不同的是,《無問西東》有一種敢于突破、為青春片革故鼎新的野心,在更深層次上深化了青春片的内涵,為國産青春電影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它不再是像《緻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傳統青春系列電影那般,重于表現校園情結、純真愛戀以及對似水流年的唏噓感歎,而是真正切合當代青年主題,富有熱血與激情、對生活充滿期待、對人生有所追求,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具有啟迪當代青年應當主動求索人生、有所作為的意義,這是國産青春類型電影的一大進步。

影片中,通過五個主角對于真實生活的求索、對生命的思考、對理想的追求,大大提升了青春影片的廣度、厚度和深度。影片圍繞着四代主角設置了如老師、朋友、戀人、傳教士、孤兒、商界白領、四胞胎家人等角色,恰當的輔之于次要人物,極大的豐富了影片故事情節,減少了“青春”對影片的控制力,降低了“青春”對影片其他意識的不必要幹擾,增強了影片的現實主義色彩,能夠更大程度的引發觀衆的理解和共鳴。正如弗吉尼亞說過的一句話,“人不應該是擺放在花瓶裡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應該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也許人的意義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我們也要盡情的享受這沒有答案的人生。”

在電影中,最常見的叙事模式就是使用一根主要的叙事線條,将一個故事沿着順叙的肌理多層次展開。但《無問西東》要面對的是清華大學的百年校史,如果隻設置一根叙事線條,去涵蓋百年的時間,無疑會缺乏一定的說服力。由此,影片采用了四條叙事主線,以四個時期的四個故事為針,采取獨特的叙事策略和謀篇布局,穿連起清華大學的精神傳承,很好的傳達了影片“命題作文”的特質。影片中四個時期的青年分别面臨不同的人生選擇:吳嶺瀾的學業選擇,沈光耀的入伍選擇,王敏佳、陳鵬、李想的多維選擇,張果果的人生選擇。影片采用多線叙事的方式,交叉互證、繁而不亂,圍繞着“選擇” 這一關鍵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表述,極大地擴充了電影的容量,增加了電影的信息密度,将一部百年清華校史講述得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和飽滿的沖擊力,有力完成了主旨和情感的表達。同時,也在劇情,文藝和青春、愛情等類型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呈現出跨類型的影片特征。

不難注意到的一個點是,影片中四段故事的不同主角都是以一個特寫鏡頭出場的。由張果果在醫院嬰兒病房外雙眉凝結的特寫、到陳鵬去醫院找王敏佳從取藥窗口探頭的特寫、再到沈光耀出場時帶着漁夫帽的側顔特寫、最後是吳嶺瀾查看考試成績單時注目的特寫,影片對于主人公的出現都給予不同的特寫鏡頭。四個故事采用倒叙的方式進行,讓主角以特寫鏡頭的畫面出場,通過這樣的方式試圖抓住觀衆的目光,給人以視覺感官上的刺激。影片中還有許多動情之處都是以特寫鏡頭的方式進行呈現的,如影片中被扔有摻有肥肉餃子餡的黑色垃圾桶鏡頭,與職場黑暗相映襯,正是印證了張果果那句“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艱難”;教室裡靜坐雨的畫面,鏡頭由大場景的教室切換到男主角沈光耀推開教室窗戶的一瞬,鏡頭拉近到男主角五官的特寫,随之從男主角的雙眸中閃現出雨中學生奮力奔跑、捕魚者漁網中魚兒生機活現的畫面,熒幕前的觀衆通過一個特寫的眼神帶來的、具有無限希望和生機的畫面,所産生的視覺沖擊力使得影片的藝術形象更加生動,極具藝術感染力。

再來看看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面對不同困境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選擇和行為。吳嶺瀾在面對自己的内心時發現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比選擇學理科更加重要;沈光耀在面對富足的家庭和母親的殷切盼望時依然選擇了為國家獻出寶貴的生命;陳鵬在面對自己大好前程時首先選擇了忠于愛情;張果果在面對充斥着謊言、背叛、貪婪的社會時依然決定幫助四胞胎的困難家庭。他們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都沒有依照世俗的标準、世俗的發展定式來過自己的人生。也許會有人覺得他們違背世俗标準,而承受殘酷後果的行為太過癡傻,但導演卻借助這些虛虛實實的人物形象,用人性的閃光面,向觀衆傳遞逆世俗标準行為産生的共鳴和感動。正是這樣逆世俗而行的少數人,成了時代的标杆和時代精神楷模。影片中摻雜了太多的想法,有反射、有對比、有抒情,打破了米字格的束縛。主人公們在面對時代潮流和世俗标準時沖破了枷鎖的桎梏,勇敢追求内心的自由、平和與向往。

在影片後部,以現代故事的尾處張果果目視四胞胎的獨白: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看見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年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隻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雀躍,也會給别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完美别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忘了自己的有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這與戲曲和舞台劇的旁白有相似之處,意在把無法搬上熒幕的故事情節和複雜的内心活動用另一種方式傳達出來,用文字作為符号代替了影像的一部分功能。結尾處這樣安排,不僅加深了故事發展之間的連貫性,也很好的照應了影片開頭所提出的問題,突出了影片的主旨思想。

電影的最後七分鐘是用文本整合的方式向觀衆呈現的, 動态的畫面和靜态的圖文介紹, 這種手法其實并不罕見,許多國産電影也會在影片的結尾用文字或圖片的方式對影片進行總結或緻敬,如《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等影片也都在片尾以大量文字或圖片的形式進行收尾。但《無問西東》長達七分鐘的圖文表現形式卻是極少見的。更獨特的是,圖文的介紹放在了演職員表的後面,導演在此處的安排需要很大的魄力,也冒了較大的風險。因為很多時候,人們習慣在電影的正片将近結束時,便起身離場。但這部影片中七分鐘的片尾卻吸引了衆多觀衆的目光,甚至有許多起身準備離場的觀衆是站着看完片尾的圖文介紹的,有的甚至邊看邊念。這部電影我是在影院首看的,說實話初次看這部電影,給我一種情節繁亂的錯覺。我是抱着解惑的心理看到最後熒幕出現廣告才走出影院的。這樣反常的情形讓我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這是一部很值得讓觀衆看進去并為之感動的電影。那些大師的角色都不是影片中的主角,但卻成為了社會的主角,導演通過思想蒙太奇的方式呼籲我們的社會需要大師,需要太多為思想、為學術、為國家、為愛獻身的人,而不是順應時代潮流和世俗标準的極緻的利己主義者,最後的字幕“謹以此篇獻給珍貴的你”能夠讓人産生深深地情感觸動。

影片結局的形式是較為開放的, 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都留有餘地,給人以遐想的空間。吳嶺瀾的人生哲學是否值得我們思考?大林小林是否會追随沈光耀的步伐參軍,進而看到革命的勝利?陳鵬和王敏佳這對苦命人是能夠擺脫命運的捉弄不期而遇?張果果和四胞胎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整部影片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叙事脈絡,但這些觀衆頭腦中思考的問題影片并沒有逐一交代,而是把結局交給觀衆思考,使得影片言已盡而意無窮,值得反複觀看和思考。毫無疑問,《無問西東》是一部跨得出國門的優秀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