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峽好人》以修建三峽工程為背景,導演賈樟柯将鏡頭對準了拆遷之中的江畔小城奉節。用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手法加上批判與關懷的目光,記錄了在時代浪潮下被改變的底層群衆的生活狀态。

...

影片以男主人公韓三明尋妻和女主人公沈紅尋夫的兩個底層人民“尋找活路”的故事,牽扯出一個個與故事主線未必相關的小場景,而這些場景以完全紀實的方法,不僅真實展現了三峽大移民工程下底層人民的生存精神軌迹和地域文化,同時也渲染了三峽、酒糖、茶水等中國傳統精神家園的符号象征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與消亡。影片斬獲了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片“金獅獎”。

...

賈樟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其出身環境與同時期其他導演一樣,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身邊的變化不斷刷新着他的生活以及對周遭社會的認知,飛速的時代發展,讓這一代導演在“新”與“舊”的交替中,自然而然的誕生了批判和質疑的審視目光。從賈樟柯的《小武》到《站台》、《三峽好人》再到《山河故人》,無一都體現了批判的态度。影片《三峽好人》對“三峽工程”的紀實性呈現,幾度讓我以為是在觀看一部紀錄片,而其批判意識始終潛藏在故事沖突與對比中。大面積随處可見的爆破、拆遷,破壞了原本小城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秩序,被改造的不隻有周圍的房屋和街道,還有環境變革下的文化變革和思想變革。運用各種高科技爆破拆除的同時,赤裸上身的拆遷工人揮動鐵錘砸向房屋,全身包裹防護服的衛生人員噴灑消毒劑,原始的人力勞動與冰冷的科技手段形成反差,“小馬哥”的手機鈴聲“上海灘”和男主人公韓三明的老舊歌曲對比鮮明,穿梭于豪華酒店的投機商與被剝削壓迫的拆遷工人生活狀态的鮮明對比。

大量的實景拍攝塑造了更真實的故事氛圍,同時賈樟柯還選用了大量的非職業演員來表現電影的進一步貼切和真實,非專業的群衆演員不僅淡化了表演模仿的痕迹,還可以更加自然的表現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拆遷工人赤裸圍坐在小房間聚衆喝酒的場景,樸實自然。

除去紀實與批判之外,賈樟柯的電影每一部都充斥着濃濃的人文關懷,每一部都充滿着對社會、對底層小人物的憫懷之情。但卻沒有過多的追求感人,沒有居高臨下的态度,始終采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充滿尊重的表現人物。影片中這些處于邊緣和底層的人們在他的鏡頭下非常有尊嚴,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基本物質生活,雖然很辛苦但是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和原則。真正的來自底層、來自生活是這部影片最打動我的地方,也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到了在三峽拆遷移民這個大背景下,還有一群這樣的人的存在。

影片中男主人公遠赴千裡來到奉節尋妻的真實原因是為了看望女兒,但發現已是他人“屋裡人”的前妻生活于不幸之中,花了錢财有被抛棄的丈夫韓三明,依然無怨無悔地選擇以賣命挖煤去救逃跑的妻子。女主人公尋找兩年失聯的丈夫,當她真實看到丈夫的表現之後(關機無法聯系、與女老闆暧昧不清、穿梭于豪華酒店與舞場),以“我喜歡上了别人”的虛拟理由體面離開,雖然是混混的“小馬哥”在臨走前将糖果分送給大家吃,對待朋友仗義耿直,一邊是抛棄前嫌的承擔責任,一邊是放棄虛名的自我擔當,一邊是底層人民的率直天真,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三峽好人”?

藝術始終和真實生活有所差異,但我在賈樟柯的影片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