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圍繞着日本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悲劇而言,在他的作品中以《白夜行》最為壓抑,《嫌疑人X的獻身》最為燒腦,《聖女的救濟》最為不可思議。但就故事本身的震撼度而言,《祈禱落幕時》算是最為完整的一個悲劇的陳述。由其改編而來的電影,也讓我們更直觀地從上帝視角對其感同身受。

電影海報
故事梗概DNA檢測的盲區
故事以城郊外一具腐爛了近14天的無名女屍被發現開始,鄰居報警說傳出難以忍受的臭味,進而發現了屍體。(請放心,并沒有屍體的腐爛畫面)屍檢結果表明,死者生前是被勒死的。一位年輕的警員松宮修平發揮了其出色的探案嗅覺,敏銳地感覺到此案件與市内一座日本橋下的一具先被勒死後被焚毀的男屍有所關聯。但是案情哪有那麼簡單,DNA檢測表面女屍所在的公寓的物品上采集的樣本,并沒有與男屍相吻合,線索也因此斷裂。
沒有思路的松宮隻能求助自己的表哥加賀恭一郎,辦案多年經驗豐富的加賀簡單的提醒了一句,便指出了問題所在,普通的DNA檢測的樣本采集都是梳子、碗筷、牙刷上面的,存在被替換的可能,但是被褥裡面的被替換的可能性較小更具說服力。結果也如加賀所想,被褥裡的樣本确實與男屍相匹配。由此推測出幾種情況,最有可能的就是情殺。
每個月份都寫着不同日本橋的日曆
女屍的出租屋内唯一可以作為線索的日曆,每個月份都寫着不同的日本橋,這是否意味着他每個月都要按照固定的地址去與什麼人見面呢?當松宮再加賀面前提到這幾所橋的時候,加賀一臉震驚甚至直接背出了後面月份的對應橋。原來,這與加賀母親遺物中的日曆所記載的一模一樣。這是否有可能說明,這具男屍就是母親生前在異地他鄉所愛之人,而母親生前最後工作地方的店主成為了唯一見過這個男人的人。

相同内容的日曆
事情追溯到了加賀的母親因為曾經的職業陪酒女而被夫家的親戚冷嘲熱諷,加上丈夫長期在外工作缺乏關心,最終無法忍受精神壓力離家出走。而一模一樣的日曆讓加賀意識到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了,他決定就算為了母親他也要查清楚這個案件。為了搞清楚這些橋和月份的聯系,他走訪每一座橋,了解每一座橋的活動。原本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找到關于這個男人相關的信息,結果卻意外的發現了淺居博美曾經出現在某一座橋的活動照片裡。

日本橋下
淺居博美,一位演而優則導的美人
女屍的身份确認了,是一名普通的中年婦女,死前曾經去參加自己的高中同學淺田博美的音樂劇演出。而她去找博美的原因是因為她在鄉下做義工的時候認出了博美的母親,受福利院所托,希望能夠讓博美來認領她的母親,而博美的母親則是這個福利院出了名的“釘子戶”——身體健康,卻賴着不走。
當警方來問詢博美關于死者的事情時,對于母親,她直言不諱。原來博美的母親在生前為了養小情人用父親的公章借了巨款并攜款潛逃了。留下父親忠雄和女兒博美天天被高利貸債主逼迫,最終隻能在清晨逃離家鄉,過上了非常艱苦的逃亡生活,對母親的恨和與父親的相依為命讓她拼了命的生活。

逃亡的父女
逐漸浮出水面的悲劇
在與父親一起逃亡期間,父女兩個不能去任何需要身份證信息的地方生活,也就不能參與正規工作,所以他們的逃亡隻能靠走路,睡馬路,吃面包,就在兩個人就快花光所有錢的時候。父親想到了自殺,來換取女兒去孤兒院生活的機會。就在自殺當晚他們遇到一個核電站工作的員工,發現核電站工作不需要身份證信息,但是這個員工并不想幫助他們,甚至還想對年幼的女兒出手。當晚,意識到父親意圖自殺的女兒隻能求助于核電站員工,卻失手殺了他。為了幫女兒掩藏殺人的事實,父親忠雄用核電站員工的屍體僞造了自己的自殺現場,從此淺居忠雄死了,以另一個身份活了下來......

父女分别的隧道
影片點睛之筆
謊言的本質
謊言的本質,以紙包火,無論紙的材質有多麼特殊,多厚,永遠都是遮蓋不住的。為了能夠活下來,這對父女再艱難也拼盡全力。父親曾經兩度想要自殺,但是他的自殺都是在他确認自己走投無路之後,所作出對女兒最有利的選擇。第一次自殺的時候,他們遇到了核電站員工這個轉機,這個也是他們殺的第一個人,在今後的人生關口中,為了隐藏身份,他們殺了一個又一個的人,事情終将敗露。因為人是一個擁有自己交際圈的生物,再孤獨的人也會有他的圈子,而圈子與圈子之間相互影響,當一個人憑空消失了他的圈子會很奇怪的。影片最後兇手被發現的原因時因為博美故意去找加賀,因此給了加賀探案的靈感。但是認真想來,隻要他們沒有脫離社會,就總會有被發現的一天。

父親的願望
黑暗裡的微光
這部電影劇情上的點睛之筆就在于,就是生命中總會有那麼些溫暖的點讓你覺得活着挺好的。我們對活着的依賴其實更多是因為對未滿足的欲望的追求。而電影中對或者的依賴貫穿着兩種人生最重要的感情,愛情和親情。
淺居忠雄和淺居博美這對父女相依為命,在逃亡期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他們活着就是為了彼此,女兒為了成為父親的驕傲可以忍受一切痛苦,父親為了女兒前程似錦可以永遠隐姓埋名,居無定所,即使在橋底的流浪漢的小屋也能生活。對于父親的死法應該時觀衆最無法接受又找不到比這更合理的結尾了。所以在最後,對父親而言,死亡不是離開自己的女兒,是可以到天上永遠的看着女兒導演的戲劇。
淺居忠雄和加賀母親的相愛,應該是命運之神給他悲慘人生中照進的最溫暖的陽光了。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用自己女兒殺了的人的身份生活着,暗無天日,時刻謹慎怕會透露出與這個身份不符的信息。如履薄冰的生活,隻有在加賀母親那裡得到安慰,兩個來自悲慘家庭的人,不用過多的言語,都能夠相互理解和依靠。因此,雙方的兒女會因此好奇,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她)的女兒(兒子)又是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真正值得被愛的人。
與以往懸疑案件不同的畫面感
在以往的懸疑案件中,電影會運用更具跳動性的音效,或是突然出現的畫面吸引觀衆的注意力。但這個騙子的故事框架比較大,所以節奏會比較快。電影整體運用暖色調,并且配合較為感人的配樂,讓觀衆循序漸近,沉醉于故事中。臨近末尾時,你會希望這場悲劇早點落幕,因為悲劇裡的主人公真的都太痛苦了,你不會想讓她那麼痛苦謹慎的活着。但是另一方面,你又希望她不被發現,因為她已經那麼努力的活着了,她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做錯,有着過人的天分,卻出生在平庸的家庭,而母親的背叛也徹底擊垮了這個家庭,即使如此,他們還是盡自己所能拼命的生活,博美的兩次殺人,一次是自衛,一次是拯救,都太不容易了。

喜劇悲劇終将落幕
加賀與博美的對弈
他們兩個有着多重的身份,而每個場景中的對話,都是身份不同導緻的觀點立場不同的交鋒,博美的扮演者是一位極有氣質的日本女演員,面部的細微表情将悲傷,無奈,緊張,冷靜,冷漠,驚訝等诠釋得淋漓盡緻。在後面有一場加賀已經接近真相了,當面與博美對弈,警探和兇手,在博美的家中而不是審訊室裡,不斷的逼近真相,不斷逼近博美的心裡最不願觸及的角落,但此時加賀的目的已經不再是試探了。

兩人的博弈
影片是值得為之落淚的,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它帶給我們的溫情與無奈。我們作為上帝視角的觀衆,隻要去細心品味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