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川月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是文藝理論中知名度很高的一句話。這裡的“高于生活”,我想應該是藝術作品沉澱出來的藝術價值比生活原本狀态呈現的價值要高,也就是高于生活的藝術依然要具有藝術的真實性。這個真實性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影視藝術當然也是如此。

雖然《老師·好》這部電影在表現情感上有不少打動我的地方,但影片中有不少的情節設計依然讓我感覺脫離了生活的真實。随着表現這類情節的鏡頭出現,在觀影的過程中,我的腦海裡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冒出“會是這樣嗎”的疑問。

故事發生時間是1985年,地點是南宿一中,一個縣城的第一高級中學。為了突出班級的混亂難管,制造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電影開頭部分,高一新生報到時,班裡的狀态是:有學生燙着卷發,有的學生塗着鮮豔的口紅,有的學生拿着過濾嘴兒香煙......

看到這些鏡頭,不由地想到了我的高中時代,我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上的高中,也是在縣城的一中讀書,班裡還沒有塗口紅、燙發頭等“時髦”的裝扮,何況再往前推幾年,在我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時期的一個小縣城裡,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還未脫離貧困狀态的情況下,這種情節設計,會讓人感覺編劇本人是沒有那個年代的縣城生活經曆的。

接下來,是故事中一個重要人物洛小乙的出場,更是誇張:在苗宛秋老師一一點名時,洛小乙竟然掂着一把斧頭來到了教室,還把斧頭徑直“哐當”放到了課桌上,和老師對話時還帶着滿臉的惡匪氣。這是新生報到的第一天,發生在縣裡的第一高級中學。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中并不像今天這麼普及,能考上各地縣一中的,都應該是學習成績很優秀的學生。怎麼可能是這樣一幫混混?

除了影片中某些情節嚴重脫離生活的真實之外,還有的情節設計匪夷所思。在故事的結尾部分,一向品學兼優的安靜同學在高考前莫名其妙地遭遇了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很遺憾地錯過了當年的高考,沒能上成大學。我不知這一情節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表現什麼,為什麼讓她突然遭遇了如此慘烈的車禍?當然,世事難料,人的命運中也會有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這是天命的部分,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屬于唯心者讨論的範疇。但是作為電影作品,我們要表現的生活更多的應該是在人們的邏輯範圍内的部分,這一部分就是能給人以引領和導向性的藝術生活。

一部作品,從她問世的那一刻,就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各種聲音的評說。但不管是哪類聲音又是如何地萦繞耳畔,為了這部作品的誕生,各個參與者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永遠是不可抹殺的。為此,我們要向為大家奉獻了《老師·好》這部作品的創作者們緻敬!
2019年4月13日萬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