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三國類型的電影,基本是沒有「女性角色」存在的。《影》雖然沒有表态,卻在電影中給了角色更高的高度:電影裡的女人,不僅有着畫龍點睛的「睛」的存在,甚至具備成為「畫龍點睛之人」的條件。


...


豆瓣上有一條對《影》的短評,一個叫羅玉龍的大叔說,

“如果電影說好,我卻一時不能道出好在哪裡?

如果說電影不好,我怎麼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準确地描述了我看完電影的感受:

不足,遠遠不足,知道沒有彩蛋卻遲遲不願離場的那種不滿足。

美,真的太美,難以言表的色神形聲之美,震懾驚歎訝異哽咽後的美感,美得入迷,美得不盡意。


觀影的時候,身邊一對夫妻一直對劇情指指點點,

說,其實小艾才是大王真正的親妹妹.........

我真的白眼翻盡讓他們小點聲...........

但小艾無疑是這部戲的“戲筋” 。

子虞對田戰說:“我收複境州,離不開三個人,一個是主公,一個是影子,還有一個就是你。”

聽聽這話。沒有小艾悟出的刀法,收複境州隻是男人們權謀的遊戲——

子虞陰狠詭谲,渴望收複境州一舉稱王;

沛王表面享樂,暗中籌謀願坐享收成鞏固皇權;

境州隐忍多年,苦練刀法隻願早日回鄉照顧母親。

而收複境州的核心——與楊家刀法堅持三回合拖住時間,是小艾。

她的存在不是為了錦上添花,而是這場遊戲勝利背後濃墨重彩的關鍵——畫龍點睛。


...

我大概率是想換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小艾的角度。

主要來自于我對三國的強烈感覺,和《赤壁》類似,一般三國系列的電影,是從來沒有女人的角色的。

小艾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智慧,但又不僅僅隻是智慧。

我其實很不理解這個角色。:

由于整個故事都被架空,我隻能單純地從電影情節本身來揣測這個女人的全貌,

我好奇她的智慧到底從哪兒來?

她一切行為的動機是什麼?

她到底為了誰而養成并做出的這一切?

——張藝謀為什麼要創造這樣一個看似寡淡實則濃重的女人?

我找不到任何人成為「使她成為她」的理由。


不是她的夫君。

子虞的行為目的非常強烈——收複境州,一舉稱王。而小艾對子虞行為的認同感其實是模糊的——這個女人的确在劇情開頭表現出了對境州收複的決心,境州一日不收,小艾永不鳴琴。

但第一次鳴琴現場的種種不願意,其意圖顯然更針對于瞞過沛王對境州最初的懷疑。(我覺得境州第一次入朝堂,沛王就已經懷疑起這是替身了。)

而小艾對收複境州的決心又絕對上升不到“家國”這樣的層面,小艾對王位有觊觎嗎?或者,

小艾對讓其夫君稱王這件事有觊觎嗎?

沒有。

面對子虞,小艾扮演了一個到位的妻子的角色,但子虞絕不是小艾的依附,她的性情和智慧都要更勝于子虞。

破解刀法的玄妙在于武功嗎,不在;

但是否任何女人看了幾次陰陽圖上的練武後都能悟出這樣的要領呢,存疑。

小艾說:沛傘隻有在雨天使用,雨為水,實屬陰;楊家刀法,至陽至剛,唯有陰陽結合,方能破解。

鄧超孫俪撐傘水袖曼舞的那場戲,水墨殺場,袖舞殺伐,戲眼即定,分明這場仗就不再局限于武力和權謀的抗衡。

電影中的第三場琴,在小艾發現子虞每晚都會窺探她與境州的虛實之後,小艾主動提出琴瑟合奏,電影的畫面在铮铮弦樂與蹡蹡刀影間來回切換,境州和小艾的角色就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分庭抗禮意味分明。

...

小艾立于子虞而高于子虞,那她的行為理由必然不會出發自子虞。


當然也不是境州。

小艾境州情誼相投,電影的表現可謂“不見其情先聞其琴”。

第一次沛王突然提出“琴瑟在禦,合奏天下無雙”。

雖然合音未起,但我願斷指你願割發的緊張橋段,不是事先能編排的,默契的配合便是二人心意相通的最初體現。

第二次琴瑟和鳴如高山流水般的音樂,是小艾潺潺琴音指引着生澀遲疑的境州達到渾然天成的境地,暗合的先聲公然奏響。

而練習沛傘的步伐,更是小艾手把手舞動衣袖緊緊牽引着境州。

但影片并沒有過多渲染小艾對境州的愛意滋生于何處——這份愛意的建立是否足夠忠貞純潔穩固,我是疑惑的。

如果要硬撐為年輕美貌的女性對衰老瘦弱男性的不滿和對年輕肌肉的渴求........那我隻能感覺吃了屎了..........


...

仔細回想,仿佛小艾與境州之間所有的聯結與發展,都主動由小艾發起。

小艾高于境州又引與境州,他随她而非她為他。

這裡甚至可以進行合理的猜想——殺死境州母親的真兇,是否除了子虞和沛王外另有其人?

那小艾行為理由的出發點,就更不可能是沛王、青萍、田戰、魯嚴這些與小艾有關系降級的人物了。(除非你告訴我小艾真的是沛王的親妹妹..........)

這是個異常獨立的電影角色。

所以,既然我沒有找到任何人物來支撐小艾這個看起來是個“輔助人物”的人物,

我隻能将她當做整部電影最最核心的人物——她不是戲份最多的人物,但卻是最重要的人物。

這樣一來,電影開篇小艾算卦的那句:“這個局裡,沒有女人的位置。”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此地無銀三百兩這種淺顯簡單的解讀,顯然不能接受。


...

與開篇的立意恰恰相反,這部影片裡處處都彰顯着女性角色和女性特征。

為什麼大殿布局的屏風都是鳳舞飛揚的書法?

為什麼沛國是個建在水上的城邦?

為什麼通篇電影都在下雨?

為什麼雨下得那麼大大家都不打傘?

為什麼傘的用途不是用于遮擋而是當做武器?

為什麼一百位死士全都面露陰柔之色?

為什麼八卦太極圖貫穿始終?

為什麼要在權謀之争中安插一位不谙世事年少無知任性妄為又有膽有謀的長公主?

(我仿佛在誇關曉彤,我不是.......)

為什麼電影以小艾的視角開始,以小艾的視角結束?

在以黑白為主色調的電影裡,人物服化方面的色彩展現有怎樣的邏輯?

分析至此,我大抵在用非常鮮明的性别視角來解讀電影。

但是這個邏輯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環沒有閉上——

如果這真的是一部雙“戲膽”電影:明膽是權謀相争,暗膽是陰陽相合,那為什麼張藝謀要用《影》為電影命名?

畢竟電影的主線是一個和真身替身有關的權謀故事。


...

那小艾和“影”之間,有什麼關聯和意向?

我們不妨先來說說電影中的其他人物。

我覺得其他人物,都有些“薄”。

子虞作為大都督,預先我可能會對其身世進行一定的刻闆印象理解:

曆經兩朝更叠後的胸襟、教養、氣魄是否仍存留于卧覺病中的大都督身上。

沒有。

這個脫胎于周瑜的人物,病身之後的形象隻有薄薄的一層,刻畫盡了一個人瘦骨嶙峋機關算盡的詭谲模樣。

當然,如果執意要向吳宇森《赤壁》中的梁朝偉看齊,那無疑曲解了張藝謀的意圖。

這個人物對收複境州的信念是十足到極端的,但觀衆并不清晰,收複境州對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麼?

——說到楊蒼他會暴跳如雷,但卻沒有表現出對決失敗刀下受辱後想要一雪前恥的堅毅;面見田戰他終于袒露心胸,卻也并非展現出收複舊地謀逆稱王的宏圖。

這些原因的存在都太“弱”了,無法與觀衆達成強有力的共識。


...

對這個病入膏肓的可怖男人來說,他偏激地想完成的心願,在我看來,做或者不做,感覺都無關緊要。

反正他體弱多病,時日不長。

而境州,他的存在又太“盛”了。

一個從小父母離散收入宦家受盡嚴苛訓練與打磨的青壯年,

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暗室之中,

他表現得太年輕氣盛,

勝過衆臣勝過沛王勝過從小嚴苛管教他的真身子虞,

“盛”得所向披靡,“盛”得單薄,

以至于完全蓋住了他複雜的年少經曆該給他帶來的拼命求生的種種特征。

前期的他一味地順從,在楊蒼刀下活過來的他一味地抗衡,

講道理我覺得鄧超的表演并沒有體現出轉折後的層次感。


...

有點佛。

而吳磊和關曉彤讓我分分鐘跳戲,真的為電影質量心虛。

弟弟雖然很帥,但是念起台詞過分木瓜,不像是在平常說話。

至于關曉彤……至于青萍,其實角色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早早就埋下了——作為這盤大棋裡唯一一顆假棋子,隻有她最主動地反抗自己作為棋子的命運。

長公主就是長公主,從小被哥哥維護得太好,嬌縱任性肆意成瘾,但關曉彤的表現太純了,就薄薄的一層純,過頭了就一點也不像了。


...

認真講,兩位流量在對手戲的那場追打展現得很不錯,

那是我通篇唯一沒有跳戲的地方,

當兩個年輕的犧牲品并排倒在血水中時,我和那個鏡頭裡的王千源一起,默默地感歎了一個“嗐”。

至于沛王,田戰,魯嚴這些戲骨,都在正常水平内穩妥地發揮,就不做過多點評了。


在網上看到好多專業影評認為電影講述的故事太簡單,很容易看懂,看懂之後很沒有意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衆生棋盤皆為棋子,這樣的道理很多電影都講述過了,不大顯得高明。

但我覺得,這部電影有了小艾存在,有了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存在,就不是了。

這也是我願意從她的角度來看電影的原因。

至于電影的拍攝手法、畫面剪輯、服化道具、構圖邏輯、最最重要的陰陽美學……我詞窮,專業知識掌握的也淺,對那些豐富層疊的黑白之間的灰,質樸神韻間肌膚肌理的黃,氤氲山色裡天光雲影的青,暴戾血腥中生靈搏動的紅,都有着難以言說的癡迷與贊歎。

一定要去電影院看!這句話是真的。

李小龍曾在訪談節目中傳達出“be water my friend”這樣一份哲學思想:如水一般,柔軟而又剛強,充滿變化,能适應萬物形狀,随屈就伸,但絕不向困難屈服。

回到之前的問題,女人和影,到底有什麼聯系?

電影開篇的那句話:“這個局裡,沒有女人的位置。”其實女人從一開始就在這個棋局裡,隻是女人是水,水并非沒有位置,水隻是無形。

如影随形。

看電影|關于《影》的所有嗯啊和疑惑

...

影評參考:

1,柳飄飄了嗎 | 孫俪:下一站,影後

2,sir電影 | 張藝謀加鄧超,絕配

3,獨立魚電影 | 出征明年奧斯卡的内地電影,是它了

4,有愛評論區 | 《影》:衆生棋盤,皆為棋子

4,冼驚石 | 格局小到令人發笑 (對啊我也會看這樣無聊标題的戲谑影評)

5,淘票票及豆瓣平台各種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