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能有多難?

一個12歲男孩的能有多勇敢?

《何以為家》這部豆瓣評分9.1的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 12歲男孩所能做到的你想象不到的勇敢。

電影的開頭就是有着正太面孔的贊恩帶着手铐走出監獄,來到法庭上狀告父母,隻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鏡頭足以吊足觀衆的胃口。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贊恩的12歲男孩,因叙利亞内戰随家人偷渡到黎巴嫩的苦難生活。

難民的身份讓他們隻能住在黎巴嫩平民窟,贊恩與父母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擠在一間狹小破舊的小房子裡。

贊恩的父母整天無所事事,生起孩子來卻是很賣力,生了一個又一個,然而卻生而不養。

為了維持生計,一個本應坐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卻要承擔他這個年齡不應該有的重擔,外出打工掙錢養家。

小小年紀的他,給雜貨鋪送貨,賣果蔬汁,搬着個頭比他還大的煤氣罐,甚至用各種謊言在藥店騙取鎮靜劑,幫父母賣給監獄裡藥物成瘾的人。

盡管如此辛苦的照顧家庭,贊恩還要随時遭受父母的責罵和毒打。其他幾個兄弟姐妹的苦難生活更是不在話下。

贊恩深知初潮過後女孩兒要被嫁人的悲慘結局。他給妹妹薩哈洗帶有月經的内褲,偷偷給妹妹買衛生巾,隻為保護妹妹不被父母賣給雜貨店老闆。

他給妹妹準備好衣服和食物,找好班車,準備悄悄地帶妹妹逃離,卻被父母發現。盡管他拼命抵抗,還是眼睜睜的看着妹妹被雜貨店老闆帶走。


...

對父母的憤恨與失望迫使贊恩離開家四處流浪。

幸運的是,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收留了贊恩。拉希爾的生活也不容易,同為非法黑工的她獨自帶着一個還在牙牙學語不到一歲的孩子。

她為贊恩提供吃住,隻需讓他在家幫忙帶孩子。在這裡,生活依然艱苦,贊恩卻能感受到母愛的溫暖和一絲絲童真的快樂。

好景不長,拉希爾的黑工身份被發現,她被警察帶走,再也沒能回來。

贊恩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拉希爾的兒子約納斯,而是獨自帶着約納斯開啟了當“爸爸”的生活。

害怕約納斯亂跑走丢,他把約納斯捆在身邊。

為了掙錢,他用撿來的鐵鍋鐵盆制成簡易小車,拖着約納斯外出找活兒。



...

沒錢買吃的,他們就将白糖灑在冰塊上止餓。

甚至靠賣曲馬多藥片制成的飲料當成毒品替代品賣給街頭小混混來維持生計。結果,錢沒掙到,還被混混們毒打了一頓。

最終,贊恩因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了出來。流落街頭的他走投無路不得不将約納斯賣給人販子。


...

一個賣雜物賺錢的女孩告訴贊恩,隻要三百美元就可以偷渡到瑞士。當他回家想要取身份證離開黎巴嫩去瑞士,卻被父親告知自己根本就沒有身份證。

得知妹妹因懷孕得不到救治而去世的消息,贊恩不由得大怒拿刀刺傷了雜貨店店主,被捕入獄。

身在監獄中的贊恩得知母親又再次懷孕,心痛不已,最終決定起訴父母。于是,便有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

從看這部電影的開頭一直到結尾,我的眼淚幾乎沒有停過。

不僅是出于對片中贊恩妹妹所映照出來的千千萬萬的黎巴嫩女孩的悲慘命運和因為戰争不得不過早承擔生活重擔的孩子們的同情,更是出于對贊恩展現出來的頑強對抗生活裡接踵而至的困難的勇氣的感動。

對于電影的意義,導演拉巴基說,“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麼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你。當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真正的改變才會開始發生。”

有人可能會說,故事主人公再難還不隻是部電影?事實上是,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親身經曆改編。電影大部分演員來都是非專業演員,是有着電影裡實際生活經曆背景的人。

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所說:你不能指望兒童演員能傳達出你灌輸給他的東西,除非這種東西就在他的心裡。

在電影裡,贊恩眼睛裡流露出來的痛苦、失望、倔強、麻木和不符合年齡的成熟,更多的是小演員贊恩本人真實情感的呈現。

2.面對難題崩潰是容易的

最近,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6月6日補考時,小洋放在桌子裡的手機被監考老師發現。小洋坐在考位上哭了近20分鐘,随後跟母親留言“媽媽,我不配做你的兒子,你要好好的,我對不起你”後墜亡。

6月7日下午,中北大學官方微博通報此事稱,教室監控顯示并經同考場學生證實,考場内未發生有教師激烈言語或師生言語沖突。

據稱小洋墜樓的原因是擔心作弊會遭到學校取消學位證的懲罰。

且不說作弊學校會取消學位證的真實性。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很清楚學校的校紀校規,學校每次考試前都會強調作弊的嚴重後果。

但是,還是會有一些人铤而走險選擇作弊。成年人總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洋的這次考試是補考,大學補考很平常,誰還沒在大學期間挂過科呢。關鍵是,其實他應該是有時間去複習準備補考的。

我們知道,大學補考的試題相對正考會簡單很多。隻要你認真複習,考卷不要表現太差,卷面到處留白或純粹亂寫一氣,閱卷老師一般都會酌情給予及格。

事實上,有些同學補考的成績還不錯。

即便是補考不及格,小洋在讀大二,以後應該還有其他補考的機會。他不願意付出努力,在知道作弊被抓的嚴重後果的前提下,存在僥幸心理選擇作弊。

然而又承受不了作弊被抓可能造成的取消學位證的後果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隻能為他惋惜。

逝者為大。不是要抨擊小洋做地有多不對。隻是想說,其實,他有很多機會可以重來。

不管是在他考試挂科,補考無望,還是作弊被抓時,甚至是即便他被取消學位證,他都還是有選擇的機會的。

小洋他難嗎?對他來說,他很難,太難了。對我們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又有誰活得容易呢。

小洋有選擇作弊的勇氣,有結束生命的勇氣,卻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

這幾年,青少年自殺的事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低齡化。

疫情之後,就有好幾例小學生跳樓自殺的案例發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不禁在想,如果這些孩子們能多一點對抗困難的勇氣,是不是就會少一些悲劇的發生呢?

3.生活很難,但還是得繼續

最近,華為全球招募頂尖人才的“天才計劃”引發熱議。

據報道,今年華為已經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是武昌理工學院本科生張霁。

作為一個三本學校畢業的張霁,拿到的是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薪資201萬元人民币。

在許多高校畢業生還在為找工作發愁的時候,這位還未踏出校門的學生畢業即年薪百萬,令衆人豔羨。

張霁本科就讀于武昌理工學院,碩士就讀于武漢郵科院,博士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他的人生可以說是一路開挂。

生活中,一些高考成績不理想的考生,有的直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的選擇混混度日,覺得讀了三本的學校毫無前途可言,整天自怨自艾。

有的則奉行讀書無用論。

張霁不僅有力地駁斥了讀書無用論,也給無數在黑暗中迷茫的莘莘學子照亮了前路。

如果缺乏足夠的勇氣,張霁可能就止步于他的三本學校,又怎能逆風前行邁出挑戰的第一步,繼而一路開挂攀上衆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何以為家》裡,贊恩的父母生而不養。同是非法移民的黑人單身母親拉希爾,卻與贊恩的父母不同。她并沒有因為貧窮而想要賣掉孩子給自己減輕負擔,而是努力靠打黑工賺錢養家。

她辛苦工作,希望早點湊足錢能買一個真正的身份證,隻為兒子能擁有合法公民的生存權,将來能正大光明的生活在太陽底下。

盡管拉希爾的生活已經非常拮據,自顧不暇,可是當她看到流浪的贊恩時,卻心生同情将贊恩帶回家照顧。

拉希爾連買生日蛋糕的錢都沒有,隻能撿客人不要的蛋糕回來給兒子慶祝生日。贊恩也因此人生第一次嘗到了蛋糕的香甜,并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

是善良讓拉希爾選擇了帶贊恩回家,更是極大的勇氣讓拉希爾始終忠于自己的選擇。

4.給自己多一點勇氣

贊恩就像是在暴風雨的大海中拼命掙紮尋求一絲生機的人。

每次他努力的掙紮試圖擡起頭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時候,另一巨大的浪頭又将他擊沉,他就再一次掙紮着從水裡探出頭來尋找生的希望。

生活的巨浪一浪接一浪的向贊恩拍過來,然而骨子裡桀骜不馴的倔強讓他始終沒有停止過抗争。

隻要活着他就不放棄抗争。

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這樣一個瘦瘦小小的身軀裡蘊藏着的巨大勇氣和力量。

電影的最後,贊恩笑了,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


...

真實生活裡的小贊恩也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合法身份,全家移民到瑞典,生命發生了巨大轉折。

導演拉巴基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給自己多一點勇氣,多一絲希望,生活也就沒那麼難了。